“妈妈你为什么要带你单位的小朋友上台?不带我,她们又不是你的女儿,我才是呢……”,当我从舞台上下来的时候,女儿不理我,直接调换到我前面的座位坐下。听旁边的妈妈讲,女儿看到我在台上讲话带的是单位的学生毛毛,一直低着头哭泣不看我。我知道她是嫉妒了,希望和妈妈在一起。我再次给她做解释,妈妈今天带她过来是看节目表演的,带单位的小朋友上台是因为工作需要,妈妈永远是悠悠的妈妈,不管是什么时候爱的那个人都是她。我也答应她找一个会场发放的闪光“牛角发夹”给她,最后她才开心的看节目了。
回头看这件事情,当我得知晚上要代替领导出席“交大研究生新生迎新会”的发言时,想着是周五晚上,我特意从单位赶早回家接女儿一起参与。女儿看到我穿正装,听说可能和妈妈一起上台,急忙找她的制服要和我的衣服搭配,前往交大的公交车上拿出我的台词读了两遍。
我们的节目表演结束,需要我带一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上台,我只能选择带我们的学生,而不是提前构思好的带女儿上台说明她是“我的小志愿者”,一直陪伴我从小做公益活动,进而倡议大家加入我们的志愿者团队。当一切发生变化的时候,女儿很是伤心,我也理解她,希望以后我也能找大舞台给她表演或者展现的机会,因为她是工作的“小志愿者”、“小帮手”……
想着女儿此时此刻对妈妈的依恋,有待于学习理解妈妈为什么要带单位的小朋友上台,如何理解妈妈的工作是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我也会联想她成长中的故事:如果我在逗其他小朋友的时候,她会把我拉开,然后生气的告诉我:“我是你的孩子,你是我的妈妈。你不许和他们玩。”;有一次,我穿着工装回来,她问我,怎么穿着和她们幼儿园老师一样的衣服,我解释说妈妈也是老师,她瞬间掉眼泪,哭着喊:“妈妈不是老师,妈妈是悠悠的妈妈”,那时她3岁。我想她是还无法接受妈妈的多种角色,没有转化过来;有时候,不许我在家工作、抢我的手机或者将手机藏起来,要求我专心陪她玩、陪她看动画片、做手工、画画或者跟她学幼儿园或者学校新学的内容等等事情,那一刻,她希望妈妈是她的朋友,她也需要妈妈在家是能够全心全意的陪伴她,而不是与其他事或者人分担。我就这样幸福的被她依恋着,被她独享着。在孩子的眼里,她需要的是一个全心全意陪她的妈妈,而不是在她身旁,却屡屡分心的妈妈!
记得她一岁没有过百天,我的产假休完了不得不回单位上班,第一次与她分离,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分离焦虑感。每次上班开门,看着熟睡的她总是在我开门那一刻条件反射的爬起来喊我,到现在,杨先生喊她起床起不来的时候,也是“妈妈上班去了哦”,然后她“腾”的起来。那时,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逗她玩,看着她安静的睡着总是看不够,也许这是所有新妈妈的“通病”,因为她睡颠倒了,经常凌晨2点多才睡觉,看着她圆溜溜的眼睛让我不得不忘记疲惫陪她玩,也是那段时间每次坐公交车总是坐过站,站着都可以睡着;那段时间她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自己找同伴玩,在需要妈妈的年纪中,却忽视我的存在,当我张开双臂抱她的时候,她需要的却是奶奶,我成了她“陌生的妈妈”,她对奶奶的依恋多于我。那个时候的她更多的是安全感的需要,因为奶奶白天一直在她身边。
我想,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需要做的事情。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面对新环境,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接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心理历程,但需要一个爱者陪伴。孩子在成长,成长的内容就长在孩子的细胞和意识中,所以就需要父母全身心的陪伴,不需要做太多的事,陪伴就非常好了,有了陪伴,孩子就会自己处理内在的失衡和不安全。顺利走过这一段,未来再有这样的经历,心理历程就会短一些,再短一些……”
在我们彼此陪伴的过程中,妈妈的眼里只有你,你的眼里也只有妈妈吧!我们就这样幸福的被彼此需要着,彼此依恋着,也会有一天我只能看着你渐行渐远的背影,因此妈妈也得快快地学会放手,你也得慢慢地学会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