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一篇文字,说是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用的最多的一个称谓就是——“我”。对此,深有同感,我自觉在内心深处最关注的人真的还是自己。每天或喜或忧,或轻松或愁闷,大抵是因为自己的种种际遇。若想走出这种小格局,最该做的,大概就是——想想别人。
可供我想想的别人很多,可是最想讲讲儿子的班主任刘老师。她于我来说由素不相识到陌生再到如今的熟悉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初一开学后第一个星期的家长会是我第一次见到她,那时候只看到她很瘦小,脸色白皙,厚厚的镜片后面,一双眼睛看起来很严肃。那时就想,班主任老师看起来很厉害啊!接下来的两年,我和儿子一起见证了她瘦小身躯中蕴藏的强大和威猛。
对于学生,刘老师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七年级伊始就让孩子们抄写整本的中学生守则以及她们自己班级的班规,每次有学生违反纪律还会被要求抄写相对应的条款;其他班级的学生七点到校,她要求自己班级必须六点四十五到,迟到后会有很明确的处罚;至于课堂纪律,班主任的课堂自不必说,其他教师也一致认为这个班级的纪律是最好的,因为据刘老师自己说能在教室后门玻璃上趴着一动不动的,除了壁虎就是她。每星期五放学的时候,竟然会有好多家长不能准时接走自家的宝贝,因为学习任务没完成,刘老师说要和他们一起战斗到完成以后。更彪悍的是,放寒暑假的日子里,她会要求学生家长把孩子每天的学习计划及完成情况发到班级微信群里,以至于寒暑假中也没人再敢偷懒耍赖。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就是:她要求学生早到校15分钟是因为她也一样早到,利用这段时间给孩子们放英语故事,练习他们的听力;她做好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经常在教室外一站就是多半节课,只为能加强孩子们的纪律意识;她星期五放学留下部分学生并非是要他们完成自己的数学作业,而是刘老师在检查她布置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据孩子说,老师在他们所学的科目当中就没有不管的,她要求孩子们每天在计划本上积累一个成语,一句好词好句,一道政治或历史大题,十个英语单词。每星期要求孩子们背诵两篇英语课文,星期五之前都可以找老师去“过关”……
想一想她,九百多个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按自己的计划忙碌着,做了那么多本不属于她的工作,在感激和唏嘘的同时,我也在想:同样作为老师,我自认自己是个负责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一直以为很高,可是对比之下,高下立见。我所谓负责任是将自己担任的学科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孩子们的成绩优秀,这样我就觉得Ok了。想来,刘老师的负责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作为班主任她不满足于教好自己这一科,是因为她知道任何学科出现短板,都会导致学生无法考入理想的高中,甚至让学业止步于此。她的严格,她的分秒必争,她的“胡子眉毛”都要抓,她那令无数孩子痛苦不堪的“假期叫醒服务”,我想都是出于一点:我要对你负责。负责任,也许就是她内心对自己最强烈最执着的要求。当然,关于内心的想法我从没听她说过,但是现在想想,想想她这些年一直的坚持,我相信对孩子负责才是她内心的坚守。
把一份坚守埋在心里,将一种坚持融进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不为别人的赞扬和掌声,只为自己问心无愧。
这样想一想,能够让自己看清方向,这样想一想,有助于走出小我,形成稍大一些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