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年的网络学习,今晚跟着上海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馆长走进3.0的学校,让我深深惊叹于这样的未来真美好,教育就该是这样!
什么是学校的3.0时代?学校的1.0时代适应农耕文明,学校2.0时代适应工业社会的,学校的3.0时代,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它有这样的一些特征:一、信息知识的生产飞速发展;二、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让信息变得对称;三、社会进行个性和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四、学习不再成为生存的需要;五、学校的概念越发模糊;第六,角色边界不清,跨界成为常态;七、人工智能可能无处不在,技术深度的融合在课堂当中;八、学校的概念将发生颠覆。
我们来一起畅想一下未来学校会发生哪些改变呢?会看到哪些图景呢?我们来看看张馆长所描绘的未来学校的十大场景。
1、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数字画像,升学将基于信任,而不是分数,教育进入后文凭时代。
2、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教师的角色发生重大转变。
3、每一门课程都将有自己的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得以实现。
4、学校的每一项业务都可能被技术公司瓜分,课程外包常态化。
5、每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虚拟学校与实体学校无缝融合,满足人人时时处处可学。
6、每一种阅读都可能被记载,屏读将会成为常态,技术深度融合会极大的提升认知效率。
7、每个人的作业都是不一样的,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支持面向人人的个性化学习。
8、每个人的学程是定制的,学制的概念将基本消亡,学习就是一段不一样的旅程。
9、每一种学习都会被尊重,学习更加多样,创客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合作学习将成为主流,群智发展成为共识。
10、每一所学校都会成为人们的精神栖所、心灵家园。
试想一下,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学校将是无围墙的,虚拟学校与实体学校无缝融合,我们可以时时处处想学就学。所有的人都可能成为讲师,只要你有能力,跨界多么正常。学生到学校来,课程都是定制的,个性化的作业,升学不看分数,而是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材施教是大批量的。
为了培养更富有创造力的人,不是让学生学得更多,而是让学生学得更加多样。当学生学得多样化的时候,我们就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这样人的能力倾向就体现出来了。不是让学生每个人都成为天才,而是让每个人在某个领域发展达到一种高度,这样他就是个人才,这种学习方式都应该被尊重。
学校要善于跟孩子的天性进行合作,成为快乐生活的空间,满足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未来的学校一定要办成让孩子感到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让孩子觉得这就是个监狱,这就是对他管教的地方。我们要让孩子在这的心灵得到解放,精神得到自由的生长空间,学校的空气让孩子们感到特别愉悦。
这样的未来多么美好,这样的未来让人充满期待!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去驾驭技术,重新确立真正需要学习的内容,重新跨越动机鸿沟,只有那些具有自我激励的决心,能够持续利用一切数字化工具去创造,去合作、去学习的人,将会走在这个时代的最前列,而我们就要做这样的人。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是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验证自己,发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念的过程。就像我们参加网络直播课,感觉时间特别紧,心里有时也会担忧分数,这样一天一天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和老师们的变化太大了。而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引领孩子们,鼓励、认可,和孩子们一起带着动作美美地读诗,把孩子们的朗读照片和诗配画照片做成美篇分享,家长们惊喜孩子们的进步成长。而孩子们因为课程的丰富多彩,也越来越爱上学,放假了还舍不得,希望和老师天天待在一起。
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作为教师都要守住教育的底线:1、保持对于知识的渴望,就是所有教过的学生都让他爱学习,对知识充满渴望,这是非常重要的。2、利用互联网资源自学的能力。3、善于用技术去体验和创造。4、道德认同和同理心。
学习了一年,我从最初的自己听课写作业,慢慢到提醒别人听课,与人交流分享,一次次挑战自我,跟着青椒学习让我变得自信勇敢,热情洋溢,带着孩子们又跟着互加学习,孩子们变得自信阳光,乐于分享,语言生动。今天期末考试完,孩子们的成绩出乎预料的好,尤其看图写话特别精彩,这都是互加课程带给孩子们的变化。
“科教兴国”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我们一起来努力!而我在这个假期也要加入优秀骨干课程学习,去北师大学习,报名网络助教,周三到周日的课程我都想要学习,想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对于孩子们我建立了“最美的诗与画”打卡群,让每个孩子们每天晒自己读的诗、诗配画、练字,有别的作品也可以,只要每天坚持学习,一个假期下来,相信孩子们又会朝前走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