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阴
忽然想起之前买的《论语》诵读本,许久没看了,便拿来重温了下。翻到学而第一篇,讲到:
学而实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想起了历来文人对原文的解释。记得读初中时,老师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学习了新的知识,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也很快乐吗?有多年未见的朋友从远方来看你,不是很开心开心吗?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会感到生气,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其实,当时并没有多想,也不觉得这解释有什么不妥。直到多年后,在图书馆无意中翻到南怀瑾大师的著作《论语别裁》。他对此段原文的解释怀有质疑的态度。
当然,他只是提出了疑问,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自己是似是而非的感觉,不知该怎么解释这些古文才合适。
现在网络发达,很多的自媒体开设了读书栏目,有听书,领读,对枯燥经典的解读等。《得到》APP就有对《论语》这段话的原文解释。个人觉得,靳大成老师的解读还是比较好的。
他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读古文时,不能单纯从字面上解释他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比如,刚说的这学而第一篇的解释,靳老师的解释是:
“学而时习之”是方法,“不亦乐乎”是态度,最后还有目的,就是做“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这是孔子教学最基本,最简要的方法,态度和目的。有现代语言来解释,应该是: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人格,激励手段是建立在学生自已愉悦的体验上,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必须通过刻意、反复练习获得成就。
我觉得这话的解释,比较符合学习的方法论。愉悦的体验,就是要我们用快乐的心境接受新的知识。
在许多的关于阅读方法论的书籍。曾经提到刻意练习,反复练习,也是近几年,社会人士学习方法的新宠。
认为单单的阅读,没有实践,不经过练习,学到的知识,再多也会忘记。因此,提倡阅读加实践的方法,方能获得真知灼见。
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不单要阅读,仅仅从字面上解释书本的含义,还要努力去践行真理,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同样,我们学习古代的经典,也要从多个角度,解释文中的意思。也可以多看看其他版本对古文的注释,才不会以偏概全,才能真正掌握到知识。
【齐悦社群季度班1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