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的开篇第一则至今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毫无违和感,这该得益于初中念书时的早读时的诵读,很多的古典的诗句也是那时刻在脑子里,虽然如今大多因相去甚远而已变得模糊不清,但此时如一旦读起来,那些熟悉的词句却顿然如山泉水一样汩汩喷流而出,内心同时也涌过一阵阵愉悦之感,如万马奔腾一样不可自抑,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工作之后的看书早已不再有诵读的机会,一本书往往匆匆读完便扔置一旁,虽有时偶尔写一篇读书心得,却往往却只得个梗概,就如吃甘蔗一样草草咬了几口便吐出,虽尝着甜味但未尽咀嚼,这样的读书方式往往无法读透一本书。这时不禁要反思,这样的读书方法还能“悦乎”!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我们都在试图更有效率的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博闻强识拥有学问而受人景仰。更有人提出了“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似乎读书已经不在乎读书过程是否愉悦,而在乎一天读了多少本书和获得了多少“知识”。此次再读《论语》,便要秉承孔圣人二千五百年前的教诲,对经典反复的咀嚼式阅读,每次都有不同的体会和心得,每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知便是读书的“悦”吧。
处于如今信息高度发达社会,人与人交流方式日趋多样和便捷,早已不用象古时因为交通闭塞时而需爬山涉水,一路风尘仆仆只为一见神交已久的朋友,那种相见时又惊又喜从而引而入室,煮酒焚茶促膝而聊,畅畅而谈直至三更再共枕而眠。这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受也渐行渐远,网络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便利,足不出门便可以通过屏幕了解到朋友们的最新动态和获得自己仰望的名师的言论,可屏幕的冰冷却似乎阻隔了内心的热情,朋友们见面不再是侃侃而谈,只是各自捧着手机在自己的朋友圈晒着美食,我们似乎失去了见面的理由和原始冲动。正是身处这样交通和信息相当便捷的时代,更是需要我们像孔子的那个时代对友谊的重视,有些朋友不亲自去见,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再见到了,一句再见往往都是再也不见,趁时光未老,我们还能行走,去见见那些生命中曾给我们“乐”的朋友吧。
正因为信息传播手段的高度发达,我们越来越容易被人知道,我们可以在朋友圈实时吐槽自己的各种遭遇,我们可以在论坛随时发表自己关于热点话题的看法,我们可以在社群里交流各种奇葩人生的观念,我们还可以在自己的公众号发表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粉丝和观众,如此多样的手段,相对于孔子的时代,我们似乎告别了不被人“知道”的烦恼。然而事实却并不是如此,总有人在感叹“你不懂我”,我们的内心从未如此的感到孤独无力,我们从未如此渴望有人读懂我们的内心“真实想法”,我们甚至有时被人误解而枉遭质疑。“不知而愠”的烦恼相对于孔子的时代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了。
我们该如何呢?我们应该像孔子所说的,做一个君子,慎独而内心笃定,尤其是面对如今信息的洪流,能保持一颗“不求闻达”的淡泊的心,如此便能“悦乎”“乐乎”。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三个不同阶段,发愤学习以求闻名,闻名而朋友至,名不至而独守其心,经历一番后往往最后发现“不求闻达”才能登入人生极乐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