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大老,师大穷,燕京清华好通融,辅仁是座和尚庙,六根不净莫报名。”
这是“七七”事变前流传于北京各高校的女生择偶的标准。北大的学生年纪一般比较大,多半老气横秋;师大对学生分文不取,大多都是穷学生;辅仁是天主教,当时只收男学生,的确是和尚成群;惟有燕京和清华,一个有美国教会捐款,一个由美国所退庚子赔款建校,学生朝气蓬勃,家里条件不错,毕业又大多可以留洋镀金,便成了各高校女生们择偶的最佳选择。
二
“凡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预娶妻室者,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过时不候。”
这是1917年,山东某报刊登的一个17岁北京高等女学毕业生的招亲广告。
三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曾游历多国。他的择偶标准颇为严格,但也很有趣:
“娶一旧家女郎,容不必艳,而自有一种妩媚,不胜顾影自怜之态。性情须和婉,明慧柔顺而不妒,居家无疾言遽色。女红细巧,烹饪精洁,倘能作诗作字更佳。薄能饮酒,粗解音律。每值花晨月夕,啜茗相对,茶香入牖,炉篆萦帘,时与鬓影萧疏相间,是亦闺中之乐事,而人生之一快也。”
四
更为有趣的则属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择偶标准。1902年,章太炎的原配夫人王氏病逝。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章太炎便在《顺天时报》上刊登了一则“征婚告白”。其中,他提出了五条标准:
(1)女方是鄂籍(以湖北女子为限);(2)大家闺秀,性情开化;(3)要通文墨,精诗赋;(4)双方平等,互相尊重;(5)夫死可嫁,亦可离婚。
这五条标准,尤其是最后一条,引来许多人的嘲笑。名门闺秀囿于传统,都望而却步。直到10年后,章太炎才经友人介绍,结识了符合上述标准的汤国黎女士,与之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