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这个人是有点本事的,要不然刘备也不会那么信任他,刘关张死后,按理蜀中大将排名No:1的人物应该是他。
但凡有本事的人,多少有点脾气,但魏延这个人,不但脾气不好,还特别的刺儿多。除了刘备对魏延信任有加之外,诸葛亮、杨仪、蒋琬与魏延的关系都不咋地,诸葛亮死后,杨仪、蒋琬硬是把谋反的屎盆子扣在魏延头上,以至于《三国演义》描得更黑,说魏延后脑勺上天生有反骨。
诸葛亮北伐途中重病,估计大限将到,他料定自己死后北伐群龙无首,魏延必定不会听命于任何人,于是秘召杨仪、费袆、姜维,交待自己死后的撤兵计划,由魏延负责断后,如若魏延不听命令,就不要管他了,部队自行出发。
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听命令,说什么丞相死了,还有我魏延可以与敌军作战,凭什么要撤军呢,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开始部署继续北伐。本来诸葛亮死后是指定杨仪负责总指挥,但魏杨历来不和,魏延除不听指挥外还公然与杨仪斗气,把国家大事抛到脑后,大泄个人私愤。本来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坚持北伐的话,还有他的道理可言,历史的评价可能要改写,但魏延却又改变主意,撤军的速度比杨仪跑得还快,殿后变成了前锋,而且做得缺德的是自己的大军过后还烧毁栈道,拆除桥梁,真正的过河拆桥,全然不顾杨仪统帅的后军死活,同时,先跑回来还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向后主刘禅说杨仪谋反,逼得杨仪狗急跳墙,只好反过来说魏延谋反。后主本来是个没主意的人,只好询问董允,蒋琬等人,一问不要紧,几乎所有人都说杨仪不会谋反,而没有一个人说魏延的好话,都怀疑魏延则有谋反的倾向。
《三国志·魏延传》说,魏延这个人勇猛过人,生性矜持高傲,仗着和刘备的特殊关系,当时所有人都让他三分,包括诸葛亮在内,但杨仪却不卖账,魏延便把杨仪恨之与骨,水火不容。两人只要坐到一起,就会吵架,甚至吵到极处,魏延还会拨出刀剑对着杨仪比划,一个武将这样在文官面前逞威风,看不惯的当然不只是杨仪。
魏延之死,另外一个版本是诸葛亮的小算盘,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定会无人能降伏魏延,特别是自己的接班人姜维还没有站稳脚跟,所以在病重之际,却不召魏延安排后事,明知魏延不会听杨仪的指挥还要背地里安排杨仪来作总指挥,这无疑是挑拨两人关系,来个一桃杀二士,为姜维主事前扫清障碍。
历史总是公正的,魏延死后,史学家还是为他正名,认定此人未曾有谋反的可能,但人头已经落地,冤案昭雪亦属枉然。
欢迎关注本人简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