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上了很多课,读了很多书,记了一摞摞本子的笔记,但生活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甚至一个概念自己学没学过都不确定,就算确定学过的内容,却依然不能用上。这大概就是我们说的,懂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吧。
即便很用心的记了笔记,但关于知识的记忆也只是存储在笔记本上,用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在哪,更不要提调取,使用这个知识了。往往记的时候简单,省事,用的时候就越麻烦,甚至用不上,但如果在一开始的记忆阶段,设置层层障碍,加深了记忆的成本,后期用的时候,往往手到擒来。那该如何正确,合理地加深记忆的成本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跟你分享一组数据:
被誉为“当代黑格尔”的德国社会学教授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只用一年就拿下国人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5个月完成了特许任教资格论文,正式获得大学授课资格。获聘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30年写了58本书,去世后还出版了6本书,数百篇文章。创立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的社会》成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卡曼教授取得的这些成就,都要归功于他独特的笔记术。受到卡曼教授笔记术的启发,申克·阿伦斯博士建立了一整套阅读,思考,直到发表作品的方法,全部收录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中。只要你能够用好下面的三个笔记本,不论是调取知识,还是发表作品,都将不再是难事。
1.闪念笔记本
闪念笔记,顾名思义就是记录那些你一闪而过的灵感用的,纸质的,或者笔记App都可以,重要的是一定要在你的身边,能够做到及时的捕捉灵感。
即便临时出现了突发状况,身边没有趁手的东西,哪怕一张纸巾都是可以的。也更不需要考虑记录的内容是否恰当,是否有语法问题等等。这个笔记本唯一的重点就是及时记录。
之前看到过广告才女李欣频就习惯随身携带一只录音笔,记录随时迸发的灵感。相较于书写,语音记录下的灵感更加的纯粹,更加的原始。
2.文献笔记本
这个笔记本虽然有读书笔记的影子,但又有些许的不同。单纯的读书笔记,我们可以记得很随意,每个人有自己的记录方式。但针对于书中提到的文献笔记,会有一些额外的要求。
文献笔记自然是要记录书中能够触动你的内容,或者对你来说用得到的内容。不管是哪种,一定要简短,而且不能是简单的翟钗,而是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在这一层上,加深了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就增加了记忆成本,以后调取的时候,自然比单纯的摘抄要容易的多。
3.永久笔记本
这个笔记本是对于前两个笔记的思考,既有单纯的概念思考,更要思考这个新的概念与你之前的知识体系有怎样的关联。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都需要放到永久笔记中,你需要放你感兴趣的就可以了。
第二步就需要对那些感兴趣的笔记进行加工了。新的信息与之前的信息的关系是怎样的?一致的,矛盾的,相互印证还是相互补充?结合之前的内容,是否产生了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又产生了怎样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为之前的闪念笔记重新写一条心的笔记,就像正式写作那般,同时还要标注来源,相关的参考资料。完成之后,闪念笔记就可以丢掉了。
整理
三个笔记本相较于之前的方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优化,但还差关键一步,最后的整理。整理的关键就是建立笔记之间的链接,这也是你后期调取的关键一步,相较于单一的内容,我们更容易调取跟原有概念相关的内容。而链接的作用,除了用,就是找。
这种笔记绝不是你的心血来潮,需要你长期有意识地投喂,然后根据你的核心关注点中,不断<typo id="typo-1422" data-origin="的" ignoretag="true">的</typo>衍生中心的主题或心的关联。
而这些二次衍生的内容,就成为了一个可以写出来的主题,而为了让这个主题更加的饱满,你不断地用论据充实它,慢慢地你会发现,之前的那些碎片化的笔记,不但形成了一篇篇像样的文章,更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清晰的存在你的脑海中。
不过,为了这套方法使用得更加顺畅,你还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三类笔记,无论哪一种,简洁都很重要,同时还有克制,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记录的。
整理工作也并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整理的频次,该删的删,该留的留。
最后,就是心态方面,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忽略自己的偏好。就是说,你在做笔记的时候,唯一的标准不是你的好恶,而是新的内容是否是对之前信息的补充,即便新的信息让你感到不舒服,这都不重要,给你带来有价值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任何方法和技巧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捷径,即便如此,也是需要你反复地刻意练习才能够让你发生改变。而这套方法更神奇之处是,长久的坚持,会让你重遇那个睿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