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为坝,筑就洪流中的精神长城

       2025年6月,一场特大洪涝灾害席卷贵州榕江,瞬间将欢腾的“村超”赛场化为沉默的汪洋,将这座因“村超”而闻名的小城推向了困境的深渊,大量房屋受损,基础设施千疮百孔,居民生活陷入绝望的泥沼……。但洪水退却后,我们看到的除了满目疮痍的街道和房屋,更看到了一个民族在面对灾难时筑起的精神堤坝,全国人民用双手传递温暖,用肩膀扛起希望,在灾难中谱写了一曲“人心为坝,可抵万难”的时代壮歌,用千万颗心筑起了坚固的精神长城。

       精神长城的基石,来自大灾大难中涌现的集体共情。中华民族向来安土重迁,对固有家园的重视,自然触发了民族底层的集体主义思想,涌现了灾难中的集体共情能力,在榕江洪灾中,我们目睹了这种共情的生动演绎:消防员蹚着齐胸深的洪水转移老人,志愿者踩着泥浆搬运救灾物资,企业源源不断地捐赠生活物资,村民自发组织巡逻队守护家园……,这种共克时艰、共建家园的共情,使分散的个体凝结为命运共同体,构成了抗御灾难的第一道精神防线。

       精神长城的坚固,源自民族基因中突显的团结协作。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而每一次抗争的胜利密码,都藏在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之中。榕江洪灾中,消防、武警等救援队伍冲锋在前,不顾自身安危,在湍急的洪水中解救被困群众,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投身清淤、分发物资等工作。灾难面前,没有旁观者,各地人民始终在实践中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这种团结协作精神一次次在灾难中涌现,构建起了钢铁般的精神支撑。

       精神长城的价值,在于生存绝境中迸发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始终与治水抗灾的集体记忆紧密相连,从上古大禹治水到东汉王景治河,从元代贾鲁治河到九八年全国抗洪,无不彰显着中国人与自然博弈的勇气。在那些危难时刻,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故事,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榕江救灾中涌现的那些感人故事,也将沉淀为这座小城的集体记忆,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

       人心为坝,可抵万难。灾难是最能检验文明的成色,也最能激发人性的光辉,我们一次次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实践证明了:“人心为坝”不是浪漫的比喻,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智慧。或许最坚固的堤坝从来都不在江河湖畔,而是藏在人心深处,只有人心筑成的堤坝,才能真正的“抵万难”,在时代洪流中筑起最为坚固的精神长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