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欧洲文坛,出生于英国斯蒂文顿的简·奥斯汀(1775-1817)是个无法忽视的存在 。她在21岁时写出的第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经过改写跻身于世界名著之列。
《傲慢与偏见》描写的是小乡绅班纳特的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千金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没有大姐简那般姣好的容颜,却拥有着丰富又有内涵与个性的内心,伶牙俐齿。当时社会上以财产和社会地位来谈婚论嫁的风气,让她对纯洁爱情与现实生活感到了迷茫。她在舞会上认识了画风傲慢的达西,但当达西对她吐露爱慕之情时。她果断地拒绝了他。当然,故事发展到最后,伊丽莎白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达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见,傲慢与偏见,对世人来说,不仅蒙蔽眼睛,也蒙蔽了心灵,徒增好事多磨。
虽然,对于“偏见”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带有偏见的“人与事”也确实不胜枚举,但是,有多少人能将偏见说出所以然呢?
所谓偏见(prejudice),是对特定群体成员的敌对或负面的态度,只因为其属于那个团体。这是《社会心理学——》(第十版)里面的一句解释,简单且明了。
《社会心理学》由三人合著,分别是埃略特·阿伦森、蒂莫西·D.威尔逊、塞缪尔·R.萨默斯。
埃略特·阿伦森则是本书的主要作者,他师从马斯洛、麦克莱兰和费斯延格三位心理学大师,是美国心理学会历史上唯一一位包揽三项大奖(杰出写作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研究奖)的社会心理学家。
本书对包括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影响、自尊、人际吸引、亲密关系、侵犯性、偏见等话题做了全面又系统地分析。其语言生动、叙述风格清晰,让“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成为了一种享受。
作为一本心理学教科书、社会心理学的启蒙书以及社会心理学经典著作,既能够帮助初学者或专业人士从不同的角度,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主要观念、经典实验与未来趋势,也能够帮助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开拓视野、增加知识、提升认识,是值得我们去拥有并珍惜的人类精神瑰宝。
《社会心理学的》不仅适合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心理学学习者、教育者以及研究者,也适合所有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大众。
我们一起来看看本书对偏见的解读。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所谓偏见,是一种有着强烈情感的态度
前两天,在头条里刷到一条新闻:香港机场里的一名环卫工人对正在排队的内地女游客公然谩骂,其言辞极具侮辱性。当环卫工人被要求道歉时,没有任何悔意,反而更加嚣张,“你们去投诉我吧。香港不欢迎你们。”果然是早年被殖民到跪习惯了,还以为自己是“大英DIGUO的子民”,将奴才般的傲慢与偏见嘴脸展现地淋漓尽致。
想必,她对内地的刻板印象,制约了她对现实的基本认知:香港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内地的那个落后,怎能与香港相比?可是内地来的女游客,正好碾压了她作为香港本土人可怜的自尊,便情绪失控,而情绪控制了行动,谩骂自然随后而至。
自然,这种现象一旦出现,若处理不当,必然会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危险状态。
正如作者在本章节开头所说:在所有社会行为中,偏见一定是最常见且最危险的。
在本书里,作者列举了一个事例,更好地证明了这句话的确实是真知灼见:
2017 年 2月的一个傍晚,美国某州某市的两名印度裔移民正在他们常去酒吧里喝酒,一个与他们素不相识的人用种族歧视的语言称他们为“阿拉伯人”。尽管酒吧工作人员将那人赶了出去,但那人很快返回了酒吧大喊:“滚出我的国家!”随后向他们开了枪。尽管两个人都不是阿拉伯人,但由于种族歧视,他们中的一个失去了生命,另一个则身负重伤。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得出,偏见有三个组成部分,即:认知成分——刻板印象;情感成分——情绪;行为成分——歧视。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促成和维系偏见的因素有哪些
作者这样总结到:多方面的因素,促成或维系着偏见,有些因素是在团体或机构层面运作的,它要求人们服从规范标准或规则;有些因素是在个体内部运作的,如我们对所观察事件的信息加工、赋予意义的方式;还有一些因素则对整个群体起作用,如竞争、冲突和挫折的影响。
很不幸,在现实社会,大多数人都有某种程度的偏见态度与歧视行为。
要理解上面那段话的意思,我们必须要对这些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制度化歧视:少数群体因其民族特征、性别、文化、年龄、性取向等而受到的合法或不合法的歧视行为;
规范性从众:为了满足群体期望和获得群体接纳而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倾向;
社会认同:一个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基于个人对国家,宗教或政治团体、职业或其他社会关系的认同;
种族中心主义:一种认为自己的种族,国家或宗教优于其他所有人的信念;
内群体偏好,与属于其他群体的成员相比,人们偏爱自己群体中的成员,并给予其特殊对待,这个群体可以是暂时的,微不足道的,也可以是重要的;
外群体同质性:人们倾向于认为外群体中的成员彼此之间比实际情况更相似(同质),也比内群体中的成员更力相似,
受害者有理论:将受害者的遭遇归咎于其个人(做出倾向性归因)的倾向,其动机通常是公平世界信念;
确实,经过作者细细解读,我们能够理解到“偏见”的成因无非就是从众的压力、社会认同理论以及现实冲突理论这三个方面。归根结底,成见均来自共情的缺失。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或不受歧视的人很难充分理解偏见受害者的感受。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消除成见,维护友好的社会关系
有太多的事件表明成见是导致社会关系不和谐的社会行为,具有普遍性和危险性,而且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放弃成见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呢?
不过,放弃偏见应该不是不可能,而且早晚的问题,不然,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戴维·梭罗 就不会这样说:“放弃偏见永远都不晚。”
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消除并放弃偏见呢?
可能,基于偏见和刻板印象通常建立在错误信息的基础上,我们也许会认为让人们接触真相偏见就会消失。
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天真的想法。毕竟,偏见中隐含的情感成分、人们墨守成规的认知方式,以及以错误信息为基础的刻板印象,很难只靠给人们提供真相便能得到修正。
在本章节里,作者总结出了两个能够减少或消除偏见的条件,一个是接触假说,另一个是合作与互倚。
所谓接触假说,就是通过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达成减少偏见的观点。事实是,这个观点不仅合理,更有一些实证研究也支持了“团体间接触的力量”。
比如,作者列举了一个“多种族综合大学验证接触假说实验室”例子,其实验证明,若白人学生有其他种族的室友或朋友,就更能发现群体间的共性也更少有偏见,同样,与白人学生的友谊,让其他种族的学生增加了归属感并减少了他们对学校的不满。
通过阅读本章节,我们能够明白,当各群体间满足了四个条件时,这种接触才可以彼此间的成见,那就是:
(1) 两个群体地位平等;
(2) 两个群体追求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能使两个群体中的成员意识到他们的共同利益和普遍人性;
(3) 接触涉及群体间的合作;
(4) 群体间的接触能够得到法律或风俗(社会规范的认可与支持;
再来了解一下合作与互倚。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新概念“拼图教室”,拼图教室是一种旨在减少偏见和提高孩子自尊水平的课堂设置,此方法将孩子置于小型的、多种族的团体中,并使每个孩子都依赖于团体中的其他孩子来学习课程材料。
拼图教室成功地打破了内群体对抗外群体的观念,使个体培养出了“同一群体”的认知:没有人被排除在群体之外,且合作学习这个过程,鼓励了学生共情能力的发展。拼图教室能增强成员之间的共情能力,减少人们对于刻板印象的依赖倾向。
另外,媒体也是群体接触的一种途径,被称为准社会接触,而通过新闻和娱乐体中的片段间接接触外群体则被称为替代性接触。
只是,间接形式的接触对于改善人口层面的偏见、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往往以不信任和焦虑为特征。这些群体互动中的焦虑感,是人们避免与其他群体的人互动的核心原因
写在最后
作者在最后三章内容里,强调了结合生活实践学习社会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为鼓励学习者进行创新性阅读与批判性思考,在每章的开头设有“小测查”,也在结尾设置了“思考题”, 有始有终,首尾呼应。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完成书中“问题回顾” “自测” “试一试练习”,学习者不仅能达到增强学习效果,也能将书中所学应用到生活中。
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新版(第十版)对社会心理学各个领域的新研究都做了更新,新增 的“热门话题”,更是便于读者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书受到张建新(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彭凯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教授)强烈推荐,适合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心理学学习者、教育者及研究者,也适合所有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大众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