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courseintro?newurl=%2Fspecial%2Fopencourse%2Fcrashcoursepsychology.html
重点
1、偏见(Prejudice)
是一种对个人或群体不公正的,甚至是负面的态度。偏见的态度通常针对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
偏见与刻板印象(Stereotyping)或歧视(Discrimination)不同。偏见根植于刻板现象或是对于特定群体武断的信念。刻板印象实际上更多的是一般的认知加工,其本身并不带有负面意义。当刻板印象信念与偏见的态度和情绪相结合,比如恐惧和敌意,能够驱使我们产生一种叫做“歧视”的行为。
2、内隐偏见(Implicit Bias)
偏见也可以是无意识和自动化的,它是如此难以察觉,以至于当他人直截了当地询问我们的态度时,我们仍会不情愿地或无意识地给出不诚实的答案。
3、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
简称IAT,用于测量人们不愿意或无法报告出的内隐态度、身份、信念和偏见。
这个测验的核心是反应时(Reaction Time),你对刻板印象的配对分类与反向的刻板印象分类相比,分类速度是否更快。它对于各种类型的实验条件下人们的歧视行为具有惊人的预测能力,所以,这是我们测量微妙的内隐偏见的一种方式。
4、歧视
对歧视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是十分突出的,这些研究能够预测歧视会如何在广泛的社会模式中出现,比如不平等的工资和工作待遇差别。
5、对社会不平等的归因(Justifying Social Inequalities)
刻板印象的双方,往往会采取相似的反应。刻板印象的受害者通常也持有相似的刻板印象内隐态度,或是从事相同的歧视行为。这里有一些可能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偏见可以由对社会不平等的归因(Justifying Social Inequalities)引起。当权利和财富水平处于两个极端的人都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偏见救护产生,人们相信努力会获得成功,而失败就是因为懒惰,这叫做公平世界现象(Just-world Phenomenon)。
6、群体内-群体外现象(Ingroup-outgroup Phenomenon)
偏见还可以由“我们vs他们”这种现象驱使,人们主观地将世界划分为群体内和群体外两个部分,从而产生了偏见和歧视。群体同一性同样还使群体中的成员获得群体团结,以及一定程度由于人多势众带来的安全感,这种群体内偏见(派系偏见)或是在贬低他人的同时倾向于喜欢自己的群体的倾向,拥有非常大的力量。
全文
1999年2月,4名纽约市的警察在布朗克斯区巡逻时,看见一名年轻的黑人男性站在门廊前,他们觉得他很可疑。当他们停下车,这名男性向后退到了门口,开始把手伸进口袋里掏东西,尽管警察一直冲着他喊“举起双手!”,但他还是一直在掏裤兜。几秒种后,这名男性阿马杜·迪阿罗,来几内亚的23岁美国移民死了,被警察打出的41发子弹击中了19发后身亡。迪阿罗当时在口袋里找的是他的钱包,他想拿出自己的身份证,他当时正站在自己居住的公寓门前。
迪阿罗的故事以及警察对他抱有的致命的错误预判,被详细记录在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2004年的畅销书《BLINK》当中。格拉德威尔以及他书中所提到的社会心理学家们以迪阿罗的故事为例,对蓄意暴力与意外事件之间的灰色地带进行了探索,而这个灰色地带的形成则是由于无意识或内隐的偏见(Implicit Bias)的传播。警察们确实对迪阿罗抱有歧视,但他们行为中表现出的偏见却可能是受到一些比单纯的憎恨更微妙的东西驱使,而这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是的,这个世界上有大量的人持有公开偏见,有大量的政策一直包含着区别对待,但我们今天要谈的是一种更加微妙、更加无意识的自动化偏见,以及这种偏见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事实是,我们的内隐偏见正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联系,我们的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或是性取向会使我们遭受区别对待,我们是否能够得到一份工作,获得公平的酬金,获得合理的租金,以及警察是否会在我们面前停下车,或是因为我们在找钱包而向我们开枪。
在上两节课中,我们谈到了社会思维与社会影响,但社会心理学同样还包括我们在社会中与其他人的关系,比如,什么因素会引起我们对他们伸出援手,或是伤害他人,惧怕他人;偏见、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社会,认知与情绪根源是什么;这些东西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这些关于我们自身的话题,正是我们在进行自我探索时,感觉到最困难,同时也最不舒服的部分,正因如此,理解它们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都曾遭受过不公平的待遇,大家也就不要假装自己从来没有对别人抱有不公正的偏见了。不论你喜不喜欢,偏见在人类社会是十分普遍的。偏见(Prejudice)的意思就是“不公正的评判”,它是一种对个人或群体不公正的,甚至是负面的态度。偏见的态度通常针对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
从定义上来说,偏见与刻板印象(Stereotyping)或歧视(Discrimination)并不是同一回事,尽管这三个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可能会不信任女性工程师,这是偏见的态度,但它根植于刻板现象或是对于特定群体武断的信念。尽管通常带着贬义,刻板印象实际上更多的是一般的认知加工,其本身并不带有负面意义,甚至有时还十分准确,比如我有一种刻板印象,那就是乌鸦都有翅膀,受伤的和先天残疾的不算,而这正好确实是真的。但从消极的方面上讲,你对女性工程师的偏见可能扎根于一些并不准确的刻板印象,比如女性使用扳手的技能特别菜。
而当刻板印象信念与偏见的态度和情绪相结合,比如恐惧和敌意,他能够驱使我们产生一种叫做“歧视”的行为。所以,一个怀有偏见的态度的人,不一定会做出歧视的行为,比如说你很相信自己的刻板印象,肥胖的人都很懒,当你看到体态臃肿的人时,你可能会感受到偏见所带来的的厌恶感,但如果你采取带有偏见的行为,比如说拒绝录用他们,或是不让他们和你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午饭,那么你对对方就已经不仅仅是偏见,而是歧视了。
南非之前所采取的种族隔离制度,纳粹大规模屠杀吉普赛人、犹太人和其他种族,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几个世纪以来血流成河的争斗都是暴利偏见和歧视的极端例子。好消息是,在许多文化中,一些公开的偏见已经随着时间逐渐减少。举个例子,在1937年,只有1/3的美国人表示,他们会为有能力担任总统的女性候选人投票,然而在2007年,这个比率已经接近90%。不过当然,一些更加微妙的偏见仍然会持续很长时间。
在过去的课程中,我们谈到了思维、记忆和态度的双重加工理论,尽管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显思维,我们的内隐认知却十分难以探测,我们对它作用于我们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式仍然没有线索。同样,偏见也可以是无意识和自动化的,它是如此难以察觉,以至于当他人直截了当地询问我们的态度时,我们仍会不情愿地或无意识地给出不诚实的答案。你是否认为男人比女人更擅长理科,穆斯林比基督徒更加暴力吗,肥胖的人是不是都不健康。正因为我们会在不经意间修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所以我们才会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简称IAT。
这个测验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试图测量人们不愿意或无法报告出的内隐态度、身份、信念和偏见。你可以在网上进行IAT,测量你在各种各样主题上的的内隐态度,从种族、宗教信仰、性别,到残疾、体重和性。它基本上是一个限时分类任务,举个例子,年龄主题的IAT会测量你关于老年人vs年轻人的态度。测验中,你可能会看到屏幕上出现一系列面孔,年老的和年轻的,以及分类项目,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比如漂亮的花vs垃圾,然后你需要对这些图片进行分类。你需要按下“左键”,如果你看到一张年轻的面孔或令人愉快的物品,按“右键”,如果你看到一张年老的面孔或是令人不愉快的物品。这是刻板印象分类(Stereotypical Condition),你的按键与刻板印象的匹配一致,也就是说,将好的东西与年轻配对,坏的东西与年老配对。然后测验会要求你做同样的事,但采取反向的刻板印象分类(Counter-stereotypical Condition),按“左键”,如果你看到年轻的面孔或是令人不愉快的物品,按“右键”,如果你看到一张年老的面孔或令人愉快的物品。
这个测验的核心是你的反应时(Reaction Time),你对刻板印象的配对分类与反向的刻板印象分类相比,分类速度是否更快。如果是这样,尽管你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偏见,你在“年轻”与“美好”之间,仍然拥有内隐的关联。而这,正如你所猜想的那样,可能会对你对老年人的想法和行动产生一些暗示。这个测验在研究中的使用很广泛,与批判性的观点相反的是,它对于各种类型的实验条件下人们的歧视行为具有惊人的预测能力,所以,这是我们测量微妙的内隐偏见的一种方式。
不过显然啦,公开的歧视仍然很猖獗,所以对歧视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是十分突出的。这些研究同样能够预测,有时简直准确地吓人。歧视会如何在广泛的社会模式中出现,比如不平等的工资和工作待遇差别。举个例子,2012年,耶鲁社会科学家科琳·莫斯·拉库津领导的研究证明,整个国家中的理科教职工人员会对女性理科学生产生系统性的歧视。在双盲实验中,要求一个有代表性的理科教师样本中的成员雇佣一个虚构的学生做实验室负责人,当申请人的名字是詹妮弗(女性名字),而不是约翰时,他们会认为她不够有能力,于是不那么愿意雇佣她,给出的薪水要更少,不那么愿意做她的导师。这种偏见甚至在女性教师中也会出现。
这一点非常重要。刻板印象的双方,往往会采取相似的反应。刻板印象的受害者通常也持有相似的刻板印象内隐态度,或是从事相同的歧视行为。所以,当我们说刻板印象很普遍时,是真的“很普遍”。要举出人们带有偏见的例子不要太容易,但问题真正的根源是人们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有一些可能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偏见可以由对社会不平等的归因(Justifying Social Inequalities)引起。当权利和财富水平处于两个极端的人都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偏见救护产生,人们相信努力会获得成功,而失败就是因为懒惰,这叫做公平世界现象(Just-world Phenomenon)。
偏见还可以由“我们vs他们”这种现象驱使,社会心理学家通常把这叫做群体内-群体外现象(Ingroup-outgroup Phenomenon)。不论你是在足球场、政坛、学校食堂,还是你懂的,这个视频下方的评论区,人们主观地将世界划分为群体内和群体外两个部分,从而产生了偏见和歧视。但是群体同一性同样还使群体中的成员获得群体团结,以及一定程度由于人多势众带来的安全感,这种群体内偏见(派系偏见)或是在贬低他人的同时倾向于喜欢自己的群体的倾向,拥有非常大的力量,哪怕它完全不合理。
一项对于群体内偏爱常见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涉及到将一个班级随机分成两个组,比如说穿运动鞋的学生一组,没有穿运动鞋的学生一组。每个小组的同学坐在一起,然后让他们列出自己小组与对方小组的不同点。学生们列举的内容一开始都比较平淡无奇,但随着列举的项目增多,内容开始变得越来越尖锐,最终穿运动鞋的孩子们会说他们比不穿运动鞋的那一组要聪明一些,不穿运动鞋的同学会说穿运动鞋的那一组既没用又低级。很快,两个群体都开始吹捧自己的群体,贬低对方群体,尽管最初将两个群体区分开来的标准本身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像这样的小实验,展示了任何群体内-群体外区别标准,对于制造群体间冲突的巨大力量,而这一点又把我们带向了冲突的心理学本质。历史上随处可见这种由“我们vs他们”的心态点燃的暴力战争,而这恰恰是我们下一集将要谈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