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避虚就实、删繁就简、以简御繁。
“奥卡姆剃刀定律”,又被称为“简约法则”, 这个原理最早至少能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选择最短的道路”。核心内容为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删简御繁:为什么要将复杂变简单呢?因为复杂容易使人迷失,只有简单化后才利于人们理解和操作。
奥卡姆剃刀是我们探索事物时一种启发方法,用于在相互竞争的解释中进行选择。“剃刀思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适合在特定情况下,消除不可能的选项。
在科学论证中,奥卡姆剃刀可以被概括为:在相互竞争的假设中,应该选择最少的假设。
当我们面对千头万绪的复杂问题而束手无策之时,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拔出“奥卡姆剃刀”,将那些并非必要的纷繁信息一砍而光,从而从问题的本质或骨干去着手分析、去寻找灵感。
此即“简化思维”。
日常之中,在追求简化的思维轨道旁常常繁花似锦……
比如:
在种种日用商品争奇斗艳之时,日本的无印良品却反其道而行,追求极简风格而独树一帜。
它的产品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设计,简单到只剩下材料与功能本身,甚至连品牌logo也一去了之(所以称为“无印良品”)。
同样,它的店面设计也极尽简洁之能事。
而无印良品里里外外所折射的质朴、简洁、自然、环保,不禁让消费者将其上升到一种洗尽铅华、回归本质的生活哲学……
用奥卡姆剃刀剔除各式花里胡哨的装饰、鸡肋无用的功能,只保留产品最核心的功能。
除了无印良品,我们还可以从今天其他品牌或者事物上找到印证:苹果、简单音乐节、北欧简约风/性冷淡风等等。
我们化繁为简的结果,往往可以带来一目了然的结果
比如:
“垃圾不分类,亲人两行泪”——当我们陆续进入垃圾分类的“铁血时代”,虽然匹夫尽责、义不容辞,但依旧被垃圾分类的恐惧与困惑所支配……
附图:垃圾分类
不过,当上海人民云山雾罩之时,一条简单粗暴的归类方法顿时让人们豁然开朗——虽然不尽准确,但却简单实用:相比求真求全之下的手足无措、纰漏不断,“猪眼看垃圾”倒让人们在轻松写意之中实现大概率正确。
附图:以猪为视角的垃圾分类法
而如何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好的应用
我们生活在以更好、更多、更强“加法社会”中,家里东西越来越多,东西多就会导致家里越来越乱。而为什么人们总是保持着混乱的局面而不去改变呢?因为人们喜欢那些东西,或者总想着有一天可能会用得着它。其实很多时候一辈子可能都用不上。就像家里的衣橱堆满了各种衣服,有的已经存放了很多年,一直想着有一天会穿,可能以后永远都不会穿。如何克服这种习惯呢?就要拿起奥卡姆剃刀进行“断舍离”。
什么是“断舍离”?“断”是所谓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则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正所谓“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不要被一些不必要的物品奴役,成为物品的奴隶。
日本的山下英子,是“断舍离”概念的提出者,也是“断舍离”这个注册商标的所有者。她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冲道瑜伽,接触到瑜伽的行法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她将这种放弃心中执着的理念提炼成“断舍离”,运用到日常生活整理、人际关系、思考方式等各个方面。
“断舍离”不是简单的整理术,它是一种教人放下心中执念的理念,一种生活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丢掉对物品的执着,不仅周身的环境变得清爽,连内心也会从压力中解放。这便是“断舍离”的目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你执着于奢华的生活,执着于琳琅满目的商品,执着于繁杂的人际关系,这样只会让你的生活越来越乱,只会让你离幸福越来越远,正如批评家拉斯金所说,“你越富有,你拥有的就越少。”当一切繁华逝去,才显露出生活的本真,只有一切多余的东西都移去,我们才有多余精力发现自己的真正需要,发现自己最重要的东西。
最后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奥卡姆剃刀剔去了事物的现象与思维的杂质,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反映了事物的规律,产生的是创新的成果,留下的是简洁精美。
佛教、道家、伊斯兰等宗教,无不倡导清心寡欲、生活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