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阅读这套系列丛书的第三本——《诚实的真相》。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造成人们欺骗的真正动力是什么,以及如何将这个认识运用到对欺骗行为的应对中去。
昨天和今早阅读了本书的第一章内容。这一章的重点可以归结为几句话:
一、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说谎。如果一个人说他从未说过谎,那他一定是个骗子。
二、人们的说谎/欺骗行为并不符合理性经济学所说的“成本——收益”原则。人们说谎/欺骗的行为受两种相反的动因影响:
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是诚实可敬的人,希望在照镜子时,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自我动因);
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从说谎/欺骗中获益,得到尽可能多的金钱(金钱动因)。
三、 在上述两种相互冲突的动因之间,如何保证既能在说谎/欺骗后获利、又能将自己视为诚实优秀的人呢?
这一点归功于人类的认知灵活性。有了这个技能,只要欺骗的程度较小,人们就能从欺骗中获益且仍然自视为很棒的人。作者把人们的这个界限(这个界限因人而异)称为“经验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