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孩子们心里,爷爷奶奶是自己的避风港。不想走路,爷爷奶奶给抱着,想要的东西,爷爷奶奶立马给买。傍边的爸爸妈妈着急了,你们这样惯着他,迟早得惯坏!
爷爷奶奶惯孩子,会让他们变成无规矩的调皮鬼吗?
如果我们对孩子们设立规则,在老人那里,这个规则行不通,有什么影响吗?
事实上,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一般都不会将学到的规矩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去,除非新的环境与旧的情景十分相似。我们通常认为,与其莽撞行事,不如重新认识新环境里的新规则,并重新适应这些规则这样会更利于自身的发展。
从婴儿时期,我们就知道,从一个环境中学到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环境。
发展心理学家卡罗琳·罗夫科利尔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婴幼儿的学习能力。婴儿躺在婴儿床看着挂在上方的悬挂饰物,只要他的脚一踢,悬挂物就会摆动。六个月的婴儿很快学会了这一招。过了两星期,他们还记得。
如果这个实验的某个细节发生了变化,如把饰物的挂件从一件变成两件,或者把婴儿床内衬换成不同的款式,他们会非常迷惑的盯着饰物,好像从没有见过这个东西。很明显,他与生俱来的学习机制已经在提醒他:在某一个情景中学到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情景。
同样的,幼儿在家里大哭,立马会得到关注,但在幼儿园里哭闹,其他的小朋友就会远离他不和他玩。当他发现,自己在家中的规则并不适用与幼儿园时,幼儿很快就会习得幼儿园里的规则。
幼儿在家里和幼儿园有非常不同的表现,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这是谁都不能影响的,这是人适应环境的本能。
每一个环境都有自身的行为规范和奖惩规则,很多家长在观察到孩子入园后的表现都会难以置信,甚至决定在幼儿园的那个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吗?
其实不用疑惑,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而其中的差异性我们暂不讨论,幼儿们在一次次体验中,会明白以什么样的状态可以使自己能好融入环境。
比如有些孩子在家活泼爱闹但进入幼儿园后,变得安静一些。这样的变化源于他自身的情感体验,他发现安静下来他能感受到更多的事物,安静可以让他在这个环境玩的更好。
有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在幼儿园却变成老师的小帮手,这样的变化可能源于他对奖惩制度的理解,老师的表扬,同伴的夸赞与内心的成就感。
爷爷奶奶惯着孩子这是一种宠爱,是老人的感情流露。孩子们收到了这份爱,把它变成心中最柔软的东西,而这样的宠爱也是一颗种子,是教会孩子们学会爱的契机。
我们成人的情怀就是在幼时形成的,爷爷奶奶给予我们的温暖和宠爱即使若干年后我们也能体会的到。孩子也需要这样的爱,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他们有内在的判断力,他们也会观察这个世界,适应世界,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