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所有的物件变得更容易“扬名” 。
在这样的情况背景下,有一个叫做“吃货”的族群,充分发挥了自己经常吃,吃的多,偶尔还拍照的特长,无视那些由于各种条件当时无法吃到的吃货们的口水和心酸难受十分想吃的泪水,把各地的、各式各样的、各种口味的美食,通过图片和文字,搭上网络的东风,无时无刻(尤其喜欢在深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了中国(好像本人就经常做这样的事,深刻忏悔一秒钟)。这其中有一样,叫胡辣汤。
(一)
是河南人的话,很难没有喝过胡辣汤吧。就像四川人不怎么可能没涮过串串,东北人不怎么可能没吃过酸菜炖粉条,广东人不怎么可能没尝过福建人(这句划掉)一样。
当然,就像南方,跨个小河沟隔个小山头蒸的糕点就有了差异一样,河南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的人,胡辣汤,自然而然的,就分了很多流派了。比如,逍遥镇的,比如,北舞渡的。
说起这个就很有趣了,喝胡辣汤是有个鄙视链的,北舞渡派和逍遥镇派互相看不上,嫌对方的不好喝,可一走出河南,又异口同声的嫌弃外地胡辣汤不是胡辣汤本汤,实在是很有趣了。
后来也听说了另外一件有趣的事,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新疆,新疆大盘鸡,也是许多流派,然后也是互相看不顺眼的,之后也是一致对外的瞧不上新疆以外的大盘鸡,是不是很有趣?
看来在吃这方面,大家都是秉持了一个原则: 我爱我家,离开了我家,哪里都不是家了。跨越地区,跨越民族,都一样。
(二)
我是没有在外地喝过胡辣汤的。
从科学客观的角度来讲,我应该是没有资格去评论其他地方的胡辣汤好不好喝的。可我作为一个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思维观点都建立在客观冷静公平公正基础上的人(别问我这个数据和这个结论哪里来的,我是很客观冷静公平公正的人),就是这么死心塌地不留余地的认为了,我家这边儿的胡辣汤,最好喝。
按派系分的话,我家这片儿的,应该是归属于北舞渡一派的,也是非常不同于那个更广为中国同胞所知晓的逍遥镇胡辣汤的。这不同之处嘛,第一,很明显,北舞渡没有逍遥镇出名,至于第二,这我就不知道了我又没有喝过逍遥镇的。
不过如果看过《舌尖上的中国三》其中某一集对胡辣汤的描述的话,应该就会知道,那篇讲的就是逍遥镇胡辣汤 。而如图所见,只凭目测,就可以知道和北舞渡的是不一样了。
扯远了,扯回来。其实说实话,按外表来讲,胡辣汤实在算不上能“上得了台面”的食物,无论本身的色泽,样式,还是卖胡辣汤的摊位乃至盛汤的碗,看起来的确是 ,无甚好看,远远比不得南边儿那些精致小碟里装的精致小点心。
这样的卖相,也带来了一些尴尬。偶尔和外地朋友聚一块儿侃起自己家乡美食的时候,尤其是如果开始了秀图的环节,都会难免有点不太好意思把胡辣汤的图展示出来,没办法,长相基本没有作为美食本身的说服力,于是秀出图的同时,总是要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告诉他们,这个好喝,真的好喝,我们家那边的,老好喝了。可他们又怎么能知道呢?他们也尝不到啊。
想到这,其实挺替他们遗憾的呢,如此美味的食物,吃不到也就算了,还只能看看不怎么好看的图片,啧,着实遗憾。
(三)
在外地待了不长不短的一段时间了,可作为一个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暴露吃货本质的人,即便是身处被诸多食客奉为美食宝地的重庆,也难免的,时不时的,就想起来家乡那边儿的那碗汤。
没那么矫情,也谈不上思乡,纯粹的,就是想起来那碗汤,想念那种味道,想念喝的时候的感觉。离家的日子里,把自己以前拍的图片拿出来复习一下,往往就能勾出一汪口水,无以解忧,就只能等着回家。
回家,火车到站,经常是凌晨4点多, 等不及天亮,就搭上回家的车,再过一个多小时,刚刚好早饭的时间,就能刚刚好踏上小城的街道。不拘哪家店,闷着头加着速的就走进去,反正随便隔条街跨个路口就能看见一家又一家,口味大致相同略有差异,但也都是一样好喝。
调整普通话模式改为乡音,几分钟前还是又饿又困着,突然间精神头就神奇的充足了,喊一嗓子“老板,来一碗胡辣汤”,只感觉这一句说出来,瞬间就特别有劲了。眼巴巴的瞅着盛汤的大叔,看他一手麻溜的拎出来一只碗,另一个手执着大勺子,往汤锅里利落的一伸,一翻,潇洒的起勺,拿碗的手默契的跟上,好了,满满一碗胡辣汤热腾腾的就递出来了。
稍稍平静下快压抑不住的激动心情,把手心里的汗抿干净,虔诚的从大叔的手里接过汤碗,眼睛不离汤的端着碗就坐位子上了,然后也不管烫不烫了,拿起汤匙溜着碗沿搅一圈,舀起一勺就搁嘴里了。就这个时刻,舌尖感受到烫的,辣的,麻的,油香的等等各种无序的复杂的滋味齐刷刷的刺激着味蕾,也就是在这一瞬间,到家了这件事,才真真有了实感,心里就起了一个念头,我喝到了胡辣汤了,我到家了。
一口咽下去,心满意足的叹口气,才想起来坐着缓一缓, 把刚刚一路的风尘抖下去,也让嘴巴里因为突然吞了口热汤腾起来的灼烧感降降温。之后,才算正式的开始了这顿迎接自己回家的早餐。
(四)
说起胡辣汤的内容物,就比较“糊涂”了。我没研究过胡辣汤历史,也没仔细分析研究过,每次喝的时候,差不多也都只顾着享受,哪想着扒拉扒拉里面究竟都有什么呢,不过喝了这么二十来年,汤里大致有什么也能说个差不离。不同的店,往往有不太相同的配方,但是有几样是基本都存在的。大多数呢,一碗看过去,棕褐色的汤,里面嵌着些葱花碎,点缀几个肉块,白色的是自制的面筋,仔细点瞧还能看的见弯弯曲曲的粉条,粉条口感滑溜溜的,也算是胡辣汤里很独特的存在了。至于汤的配料,这可都是店里面不外传的秘方,不可说,当然我也不可能知道。
再评说评说味道,胡辣汤,单看字面,胡,胡椒,麻味,辣,辣椒,辣味,可又怎么会这样简单呢?其实可以一句话评价,复杂又简单。复杂,是内容复杂,口感复杂,简单,就是简单的,有肉有滋味,喝的痛快喝的饱。来句不怎么高雅的话,什么地方出什么样的东西,胡辣汤,也许看起来不精致,也许尝起来不高级,但就是这样,早饭嘛,吃饱吃好,那就不打折扣的让你吃的心满意足。河南,无论人还是物,大多也是如此,没那么多花里花俏,只会呈现自己最本真的内在,实实在在的满足你的需求,略显笨拙,却是真诚。
早饭喝胡辣汤的话呢,一碗,当然是不够的,两碗吧,就有点撑了,这时候,就要呼叫胡辣汤绝配搭子上场了。类比于豆浆配油条,煎饼夹果子,喝胡辣汤,大多都是要再来一碟水煎包的。
水煎包,顾名思义,水,煎,包。一口直径快一米的大平底锅,做好了掀起盖子,热气呼的溢出来,香气也随之四散,伴随着滋滋的声音,端一碗胡辣汤到座位之后,传过来这样的香气和声音,谁又能抵御的了呢?免不了就要再站起来去买几块钱的包子。
水煎包大多是大葱肉馅的,偶尔也有韭菜粉条的,煎好的包子,挨着锅那面的煎的喷香金黄,另一面,虚虚的鼓起,偶尔还有一两个调皮的粉条小小的探出个头,单是看着就已经是难抑口水了。两口一个的大小,配着胡辣汤也是刚刚好。
喝几勺汤,咬一个包子,包子拯救了被胡辣汤烫掉或者麻掉的舌头,胡辣汤也让作为面点的包子不再那么难嚼难咽,反而愈加的让香气充盈了口腔,不一会儿,包子吃了几个,汤也喝干净了,一本满足,上午,就可以精神十足的该干嘛干嘛去了。
俗话说得好,早起毁一天,哦不是,一日之计在于晨 ,再加一句,民以食为天,综合理解,早饭,自然就成为了早晨时间里的重要项目。
我是比较懒的,上学的时候,早晨当然是能起多晚起多晚,能多睡一分钟算一分钟。 那么早饭,基本就会被我算作睡眠时间了。可是,事无绝对,总有例外。一碗胡辣汤,毫无疑问就成为了我的这个例外。为了早上来碗胡辣汤,睡觉算什么,早起?没问题!
在家的那些个早起的早上,大多都有胡辣汤的陪伴。再后来,喝的是胡辣汤,感受的,好像,也不再只是胡辣汤了。就好像,离家的日子里,想念的是胡辣汤,也好像不再只是简单的一碗,胡辣汤,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