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老爷好!今天继续讲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请观众老爷拿出好吃的零食和好喝的饮料,放松心情随小编一起走进智能化信息时代!
观众老爷还记得上期小编提出的问题么:我们人类是如何学习的?我们如何理解知识的?同样信息在我们大脑中如何处理的?我们的文字和语言有什么规律?我们看到的物体如何判断的?我们对事物的关系如何理解的?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可以用模型去拟合呢?那计算机又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呢?同样计算机可不可以模拟世界??
我们从呱呱坠地到能爬会跑,再到能说会道,从小学到中学,从高中到大学,这些过程都有什么规律呢?我们是如何学习认知的呢?观众老爷都有没有深入思考呢,世界为何如此相似,人生轨迹也很多是重合的!但人们总是喜欢把自身忽略!人工智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它模仿的就是我们本身!接下来我们分析我们一生的经历,不过小编用独特视角去分析,希望观众老爷能够用面向对象和编程的思维去理解!
认识初步
初生的婴儿是没有善恶观念的,他不理解任何事物,受到身体支配,而且婴儿会散发一种激素,让母亲注意力更多的在自己身上(这是经过实验验证获得的结论具体哪一篇论文,小编不记得了!观众老爷可以网上搜索一下!)
初生的婴儿犹如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知识储备。在发育成长认知的过程中,首先受到父母的影响,让孩子理解亲近关系。初生婴儿有着和自然界动物一样的本能,第一眼看到的人会更有亲近感,不过第一位亲近之人并不能影响终身,还需要后天刺激加强亲近系数才能决定孩子与谁亲近。有这么一句话能形象表达孩子亲近关系的表达:有奶的就是娘。虽然这句话本事不是好话,但很符合自然规律,啥意思,就是谁后天提供了营养需求才决定亲近程度,话粗理不粗,这是人类认识的第一步。
神经刺激的到来
初生的婴儿并不是饥饿才哭,有些时候不饿也会哭(环境的过度刺激,身体的不适比如疼痛、强光、冷、热的刺激,黑暗的环境等都有可能导致婴儿不适),为什么饿了会哭?(还有婴儿在产房初生时需要把婴儿倒吊着打哭,具体什么情况小编不是太懂,不过小编的理解是孩子肺部有从母体带出的羊水,只有把婴儿打哭,他才会呼吸,让肺部的水尽量排出体外!具体得问问医生!!或者网上查一查!小编不是太懂!)
初生的婴儿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饥饿的时候胃部的神经信号传递到脑部,大脑接受到信号让孩子产生不适感,不适感的到来婴儿并不知道如何处理,但是大脑的信号就会传给任何受支配的器官,比如手、脚、口腔等!这与自然界当中其它动物饿了为什么会张嘴、煽动小翅膀、肢体乱动有着一样规律,我们知道鸟类在出生饥饿时,鸟类就有着张嘴的习惯,雏鸟父母叼来食物养育雏鸟时,雏鸟就会张嘴,下次饥饿感来时就会再次张嘴等待父母喂养,当父母在雏鸟出生没多久以这种方式喂过,雏鸟得到食物,吞咽到胃部,胃部的神经刺激信号传递给大脑,这种影响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回路。那婴儿也是有这种习惯的,知道哭就有吃的,所以有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初步认知
婴儿其实天生也有危机感的,不过他的危机感并不受支配,这是小编猜测的!有些婴儿夜里不开灯会哭!在小孩慢慢脑部发育开始,小孩在智力没成熟或者父母不监督前都是没有判别的,更多的是受到刺激后才理解或者被动接受,这个刺激不一定是物质或者自身器官的刺激,父母的打,骂,严厉的话语都对孩子是刺激的,更多是神经信号的传递(眼、耳、嗅觉、疼痛等刺激信号)。接下来的话有点粗俗,小孩在心智没发育完全前不懂屎尿与食物的区别?!不信??比如五岁前小孩吃屎,撒尿玩泥巴!你我也有可能做过这种事哦!不要奇怪!不知道而已!更确切的说是不记得了,五岁前的记忆是零散的。
三到五岁是大脑发育阶段,五岁之后的大脑还会发育但是没有三到五岁的变化快,更多的是记忆活动,所以认知的过程是有刺激的,如果父母看到小孩在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会不会说或者打呢?这就是刺激,信息的纠正刺激,一两次还不能让孩子记住,需要再多几次的刺激,直到完全认知这一事物不是他需要的东西。
小孩为什么喜欢把东西填进嘴里,这个就是识别的初步阶段,就是认知过程的开始。这是主动去探索世界的开始,也是主动信息的刺激,认识到认知,到判断,先有的认识,后有的认知:知道——知道物品,是上次被打的原因,就有了判断:这个不能再去碰了,不然爸妈又要揍我了。
神奇的模仿行为
在父母教婴儿第一次的呐喊(第一次学说话宣告我们来到了世界,学会了语言表达),父母是激动的,满面的和蔼和笑容,鼓励着蹒跚学步,懵懵懂懂的我们时,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我们更多的是模仿,“爸爸”,“妈妈”的发音都是不标准的,但父母却是耐心的纠正我们的模仿,每次听到我们说话,父母都是激动的,甚至还有奖励(吃的、喝的、玩具等),这时我们更有动力去模仿父母亲人所说的话(奖励刺激),哪怕发出的是怪腔调或者根本不知道喊得是谁,在父母耳朵里可能听到的就是在喊他,尤其亲人听到类似的发音,比如“啾啾”,在舅舅耳朵里听来就是在喊他,但作为正常人的第一步从此踏出。
在接下来进入认识----认知----判断----模仿的循环过程,学习成长进入正轨,只能是说初步判断,初步但是也是人为什么会比其他动物更有智力的过程吧。观众老爷应该有听过“狼孩”的故事吧,就是被遗弃在森林里的婴儿,从小在狼窝长大的,他在没有回归正常社会前是不能像我们一样有这个循环过程的,而且认知是需要很多时间积累,猫和狗为什么现在这么有灵性,而且有的还学会了人的只言片语,可能不是太流畅而已,可能是受到自身的声带器官硬件的局限吧!动物的发声器官与我们人类是有区别的,不过也有的跟人类的器官一样,恒河猴尽管拥有和人类一样的发声器官,但是它们并不能像我们人类一样说话,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后天去培养吧,毕竟物种有跨度,又不萌没人去培养这种猴子说话!
概念的形成
当我们背起小书包,父母牵着我们的手跨进幼儿园或者小学门口时,我们是惧怕的,不想离开父母的身边,安全感的缺失让我们心理惧怕,不过也有的观众老爷估计比小编勇敢,是满怀兴奋的!人生第一个课本是拼音音符和数学123,或者国外小朋友是英文字母,但不管是中外,第一次都是跟着老师进行最基本的发音,和认识字符,或者与字相关的概念,犹记当年小编在门上写得倒2字,观众老爷有何感想呢??
小编记得那时候被我的母亲笑了好久,在我们学习的过程,老师并没有教我们这个字符有何意义,就是带着我们写和念!小编那时候还被老师喊到黑板前默写!在全班小朋友的注视下,小编都有哭的冲动!不过还是兢兢战战的写完了拼音字母!
我们开始认字知道对错么,模仿知道正确与否么?我们本人是不知道的,但老师和父母在为我们纠正观念,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但我们的父母老师就永远都是对的吗?这值得我们深思,还有对与错如何定义,小编一直对人生次次思考,真的存在对错么?对错如何定义?不过小编也有自己的想法,不危害他人的情况下,我们并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适不适合而已。可能在我们幼年时期,父母更多的是为了督导我们,不想让我们走进人生歧路而传输了对错的观念!但我们到了社会时发现,对的未必是对,错的也未必是错,更多的看是不是适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等等情况,符不符合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小编又感慨多了!
当我们学的基本文字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学会了造句子,基本的主、谓、宾语法,观众老爷还记得造句子怎么造么?这里小编就不去举例子了!
1+1=?观众老爷这个结果估计很多人都应该回答的上来吧,当我们学会了123,加减乘除,九九乘法表,数字的概念在我们脑海形成!基本的常识也在我们脑海慢慢形成!
神秘的联想能力
如果说小学是认知模仿的第二阶段,那中学到高中就是我们联想力的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学我们就开始学习自然界的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语文,外语,历史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为我们人生打下了结实的基础!格物致知,看到一个物品,我们不再单独思考它的形状,大小,材质等属性和行为!更多的开始联想和探索它的更多可能!这也是面向对象思想的初步!
其实小编还有一个阶段没有说,“你”“我”“他”的观念,在我们人类学习过程很重要,但是我们又说不清楚什么时候形成的,有的科学家说是三到五岁,有的说是启智的时候!小编也不是太清楚!没有办法说清楚!就像自然而然就存在一样!
而大学更是智力成熟和人格成熟,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上大学才能,而是在这个年龄段形成的!
观众老爷人类的认知过程基本已经结束了,这里可以说基本把人工智能的一些思路给表述出来了,不知道观众老爷有没有发现呢!?观众老爷不用担心,这期更多的是介绍概念,后面还会深入讲解!观众老爷记得关注我哦!小编会不定期更新内容!千万别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