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的夏天,我奶奶过完80大寿的第二天,就被送往医院。此后短短的31天,我的奶奶经历了太多身体的折磨,第三十一天的凌晨,我奶奶就这样在儿女们的哭声中离开了这个令她又爱又恨的世界。
我的奶奶姓梁,出生于河南省某村落的一个书香门第,在她们那个贫瘠的年代,国家内忧外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梁氏家族在当时是大户人家,在我奶奶的童年时光,她们的生活也还算富足,家里孩子都有较好的学习,也算是饱读诗书。唯一不足的是,我奶奶的父母属于包办婚姻,我奶奶的父亲算是思想进步的一批青年,但是她的母亲是封建思想受害者,从小就缠足,也不识字。以至于在往后的岁月里与丈夫不和,自己还深受关节炎的疼痛。我的奶奶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氛围里,森严的礼教使她甚至不得不遵守着家族的规矩与礼法,但是父母的不和,使她十分渴望脱离包办婚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1942年对于我的奶奶来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她的父亲已经两年都没有音信,她的哥哥参加了共产党,随部队南下,她的姐姐嫁给了一名共产党随军南下 ,河南发生大面积灾荒,庄稼颗粒无收,河南百姓不得不外出逃荒,中日战争也正是白热化阶段,电影(1942)说的正是当时的惨状,据我奶奶说她自己一个人都不敢往岭上走,岭上都是白骨。我奶奶说,17岁的她本以为那是自己人生中最难熬的岁月,谁知这仅仅只是她苦难岁月的开始。
在饥荒的两年时间里,我的奶奶带着我的姥奶奶四处要饭,有时三四天都要不到一口饭吃。她能想到的是,可能会和我的姥奶奶饿死在路上却没想到会在逃荒路上遇到我的爷爷。一个给了她幸福,却也让她此后一生都过得无比艰难的男人。
我的爷爷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也算是有些家底。但这些统统都不属于他,因为他的亲生母亲在他三岁时离开了人世,他又很“幸运”遇到了一个最“好”的继母。她母亲去世仅仅三天,这个继母就进了家门,刚开始还能出于表面功夫对待他,时日不长,这个继母怀孕了,他的苦日子可算是来了。听完私塾老师讲完课,他就不得不砍柴,喂马,打扫庭院,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都不曾停歇,到了他十二岁那一年,这个继母干脆不让他再读书,想方设法把他赶出家门,这些他的父亲看在眼里,但却没什么行动,只仅仅疼爱后妻生的两个儿子,完全忘了自己还有一个大儿子。幸亏有爷爷奶奶,我的爷爷才不会更加凄惨。1942年河南全省饥荒,幸亏几十年的集攒,我爷爷家里还有些粗粮可以为生,一天外出砍柴,遇到一老一少母女俩乞讨,便心生怜悯就把自己的两个红薯面馒头给了这俩个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