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作者林紫博士,本书从安全感的概念解析入手,围绕如何培养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感展开讲解。
这是一本用于父母与子女共同学习,如何建立安全感的书籍,只有具足安全感的父母,才能培养如安全感强的子女。
我若扬帆起航,孩子何惧风浪。
外在物质的安全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条件,而内在安全感的缺失,造成我们面对生命中的无常时,会本能的抗拒、恐惧和惊慌。
只有建立内在安全感,才能让我们在不确定的时代,勇于接纳生活中出现的任何不确定性,增强心理弹性,活出豁达、乐观的人生。
书中关于安全感的辨析中提出:
安全感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内在有安全感的人,他觉得对自己和未来的善是可以把握的,并且当他面对恐惧和焦虑的时候,他也有信心可以克服。
所以说,有安全感的人不是已经消灭了恐惧感,而是他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恐惧,来面对真实的自己。
通常他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温暖的、安定的、有力量的。
这段话,让我发现自己的安全感不够的问题。
之前,当我得知Q先生没有能够催债成功,反而被对方拖着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时,我的内心是极度恐惧和焦虑的。
我并未意识到这是不安全感,而是主观认为先生催债方式无效,进而将自己对欠债方的愤怒,转移到Q先生身上,跟他发生不愉快的争执。
今天听完樊老师讲完这本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其实这件事反映出我内心安全感是建立在外在基础上,而不是内心。
换句话说,这件事触动我的利益,让我对未来生存产生隐隐的担忧,我害怕对方不还,我们将会面临的困境。
基于此,我会产生焦虑,万一要不回来怎么办?毕竟那是我们家庭生活保障的根基,没有它,我们全家将陷入极其危险的生存境地。
曾经,我以为有房、有车、有存款就是安全感,殊不知,这些都是基于外在物质层面。
当我们满足自己基本生存需求时,才发现自己安全感依然缺失,这里的安全感其实说的是“归属感”!
若心未得安放,一辈子都是流浪,大约说的就是内心安全感缺失的一种表现。
如何才能让自己具备安全感,同时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首先,我们要建立自我觉察机制。
当我们发脾气时,其实极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辅导孩子作业,发现孩子在已经讲解多次的知识点再次犯错时,自己内心会莫明升起一丝丝不悦甚至愤怒时,请先学会觉察自己情绪。
其实这是自己对于孩子学不会导致未来升学无望的焦虑和恐惧所带来的情绪。
假设未来不管什么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能够拥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你还会因孩子课业问题而愤怒吗?
我想大概率不会的。
其次,用内在安全感模型检视自己早期依恋关系。
书中提出一个模型如下:
书中提出:能够让我们过好这一生的东西,往往不是我们一直在追逐的幸福,而内在的安定力量,这里内在的安定,指的是内在安全感。
内在安定力量,由最初的家族,不仅仅是家庭,还包括祖父母、曾祖父母那一代人,这种隐性的无意识的文化传承,叫做“家族无意识”,它会在特定情景时发生作用。
透过“家族无意识”后,我们会进入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最主要是母子或母女之间的关系。
当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亲子依恋关系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生活事件,让我们看到父母、子女和他们之间更多维度的对安全感的认知。
依恋关系是生活事件的基础,而生活事件是依恋关系的显化。
而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放大到我们每个人的文化背景,而人又是群居动物,需要回到社会里面,也就是社会适应问题,这就要从集体无意识来谈。
用圆圈描绘出原生家庭的关系;
透过孩子的挑战和困难,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
尝试正面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用愤怒来掩盖真实情绪。
最后,与孩子共同成长
生理层面:父母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心理层面:父母与孩子一同读书,培养内在智慧。
社会关系互动层面:熟悉的家庭之间可以结交为伙伴成长家庭孩子共同玩耍,父母互相交流心得。
如果您对这本书感兴趣,欢迎与妙妙探讨。
就到这里吧!
晚安!
-END-
妙妙第 173 篇原创,五个月从写作小白到累计码字21W+
我是妙妙,爱护肤、爱写作的新女性!致力于成为更好的自己,影响和帮助更多女性,创造自我价值,获得精神和经济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