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海报,这名字这颜色,是不是满满日系电影的感觉?
然鹅,它却是纯纯的国产文艺片~~
最初《米花之味》于2017年10月30日在平遥国际电影节首映,时隔半年,上周末在内地上映。
经不住推荐和怂恿,小编忐忑的走进影院。
阴天微雨,微汗,伴着银幕里云南微潮,微热的人情冷暖,很是应景。
简单的开场,没有过多话语和音乐,大段空白的镜头拉着我去看他们的生活:
电影讲述了城市打工的妈妈返回云南傣族乡间,而从小和爷爷一起长大的女儿却养成留守儿童的很多恶习,两代人的隔阂无法淡去。尽管母亲努力理解、抑制脾气,可女儿爱撒谎、不学习、玩手机、打同学、跟老师唱反调、偷别人结婚贡给寺庙的钱等等桩桩件件似乎都无法原谅。直到女儿被警察带走。母亲终于爆发、崩溃。。。当她决意回到大城市时,村口那个孤单的靠卖鸡蛋为生的小女孩击中了她的心。她最终选择回家,陪女儿长大。影片最后五分钟,母女俩在溶洞中起舞,用共同的信仰和坚定的希望融化了之前所有隔阂,此刻她们的心在一起,跨越城乡差异,超越信仰,唯有亲情。
期间影片还叙述了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等观念的碰撞与融合。村里传言母亲在外面“不干净”才离婚回家;女儿学校喊的口号是让孩子们好好学习这样才对得起在外辛苦工作的父母;女儿好友病重却说这样挺好以前生的病小父母不会回来,这次终于能见到他们了;村里按照习俗要先请“山神”解答问题才能送孩子去城里看病,而“山神”却说她无能为力;为她看病募捐的车、牛刚刚驶出村子,她就去世了;泼水节人们按习俗去山上敬佛,却因已开发成旅游景点,一块“今日休息”的牌子挡住通往佛像的路;母女走进溶洞拜佛看到随手丢弃的易拉罐被融水滴到“铛铛”作响,还以为有野人呢。。。这些讽刺的现实让人不得不反思,社会进步如此快,到底给远在“天边”的乡里人带来了什么?方便?落后?垃圾?还是期待?
而面对这一切,女儿说了一句话:“可我并没有感到难过”。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整部电影给我们的感觉却是:并不难过。
看的出导演在节奏、配乐、留白、情景方面的把控,刚刚好。
它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很奇怪,故事那么平淡,却有好几次要热泪的冲动。
导演用轻松幽默的镜头语言,用一帧帧云南特有的惬意的美景告诉大家,生活本就这样,不一定非要黯然神伤。就烧一锅油,炸一盘米花,把生活的甜酸苦辣,调制成团圆的祝福。
观影结束后,导演鹏飞来到现场,他说影片中大量运用固定镜头和许多镜头留白,就是想让影片有了感情,让人与自然融在一起。片子很慢,是想让看的人静下心来,在留白中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想象。
尤其影片末尾母女俩一起起舞相互依偎的那一刻,特别让人动容。
难怪凤凰娱乐这样评价:贫瘠的影像写实从未过时,只是大多数年轻导演们尚未具有捕捉复杂现实的能力;我们应该庆幸有了一部通过“反现实”美学建构的乡村民族电影,这是另一条通向更高级真实的道路。
毒舌电影这样评论:“看完我就想说两个字:舒服,它文艺却不枯燥,民俗却不猎奇,意味深长又一点也不玄奥,它直面现实又一反中国现实主义题材惯常的灰暗……我敢赌,本周第一好评国产片一定是它。”
豆瓣影评也给出了7.6分的好成绩。
前面夸都夸了,不过小编个人觉得,结尾有些突兀,故事并没有实质性的转折或进展,就 结 束 了 。。。
而且全篇也只有一个镜头解释了下什么是“米花”,然鹅直到看完我也不知道为啥名字要取“米花之味”。。。除非导演粗来解释。
所以导演说了,“米花”是傣族泼水节寓意团圆的食物,暗示母亲与女儿之间由陌生、疏离到互相理解、阖家团圆的情感。
呵呵,希望随着影片的继续上映,会有更多有眼光的观众发现它的美,会推动更多院线排片。当然,更希望国产文艺片走向日趋成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