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决战里,有一个场面,塔山失守,蒋介石恼羞成怒,对阙汉骞狂喊一句“你不是黄埔生,是蝗虫!”其实是希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深。以阙汉骞的才干加上54军的优良传统,夺取一个塔山,实在不是一件难事。偏偏就是让大家大跌眼镜了,塔山一丢,满盘皆输,后果太严重了,也不怪蒋介石大发雷霆。实际上,塔山之战,阙汉骞组织指挥也算中规中矩,指挥上也没什么大的毛病。
[if !vml]
[endif]
特别是初始的两天,阙汉骞的54师打得还是有板有眼的。但是他多少有一点轻敌,他与大多数人一样,以为凭借国军陆海空的综合优势,塔山不利于防御的地形,一定是稳操胜券的。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解放军不但在战斗士气上优于国军,兵力与国军也不相上下,更是在火炮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本来在54军的猛攻下,双方损失惨重,上头命令部队休整一天,等罗奇一起进攻。停留一天对进攻方是相当不利的,这样解放军充分补给。
[if !vml]
[endif]
国民党再想打下来就更加没有机会了,因为解放军守在高桥的总预备队始终未予动用。从战后复盘来看,塔山阻击战,看似极为惊险,但综合对比下来,国民党军赢面的概率很小,阙汉骞等于是替罗奇等人背了黑锅。被蒋介石骂,阙汉骞也是有一定错误的。如果一开始就重视塔山,不把自己的嫡系198师捏在手里不动,导致四纵在塔山能及时抢修工事并守住塔山。塔山还是有机会夺取下来,即使攻不下来,也为候镜如等人的总攻打下基础。但阙汉骞有些想保留实力,错过了机会。
[if !vml]
[endif]
54军历经抗战,早已是国军里,不次于五大主力的部队,是陈诚的嫡系骨干部队。54军被解放军称为''老兵多,战斗力十分顽强,全美式机械化部队,难对付的敌军''。装备和战斗力一点不逊色于18军,甚至有过之无不及。54军一开始就是由一期生黄维指挥,并当成心头肉。叶佩高到任第54军参谋长后,也对部队改良提升不少。只因54军的军粮掺有沙子,黄维与上级闹翻,挂印而去,最后由黄埔四期生阙汉骞接手。阙汉骞也是个抗战猛将,属于陈诚的“土木系”,背靠大树好乘凉,阙汉骞打起仗来一点也不含糊,不然54军也不会到他手上。
[if !vml]
[endif]
提起阙汉骞,也是抗战中的一位主打将,作战勇猛,但他不是一个粗人,他的字写得自成一体,非常有名气,这点和张灵甫有些相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阙汉骞率部参加广德誓节渡战斗。其以少将旅长身份率部与日军展开血战,反复肉搏白刃战,名声大振。1939年日军大举进犯广州,14师师长的阙汉骞并没有墨守成规,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会同友军向日军后方防守薄弱的翁源、花县进攻。日军中计,撤回去了三个师团,国军取得粤北大捷。
[if !vml]
[endif]
1944年,升为副军长的阙汉骞,带着54军对日军猛追猛打,突破日军高黎贡山防线,为了全歼腾冲的这3000日军守兵,同时减少自身伤亡,阙汉骞向24集团军总部建议使用飞机、大炮立体的战术,远征军出动60多架战斗机群,轰炸腾冲城。不给日军半点喘息之机,创造了全歼日寇两个联队的光辉战绩。战役中他统率全军将士浴血奋战,荣升54军军长,回国后获三等云麾勋章、胜利勋章。
[if !vml]
[endif]
辽沈战役结束时,杜聿明将阙汉骞的54军通过海运撤往华东战场。划入到李延年的第6兵团,投入南线救援黄维兵团的进攻作战之中。当时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共有6个军,但还是将阙汉骞的54军作为头号主力部队来使用。当蒋纬国率战车团前来助阵时,主要配合54军的198师进行正面进攻。蒋介石的嫡系兵团在淮海损失殆尽,54军不在包围圈内得以逃脱,阙汉骞是参加过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两大战役为数极少的国军高级将领之一。
[if !vml]
[endif]
1949年五月,升任浦东兵团司令官的阙汉骞拒绝和平起义,阙汉骞54军和刘玉章的52军与攻打上海的解放军激战,给解放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兵败后逃往台湾。到了台湾,两人得到重用。1972年,阙汉骞在台北去世,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