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二班 黄惠霞 38号
篇章一:
任务一问题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围攻邯郸。赵国临危之际,公子的姐姐作为赵国平原君的夫人,多次向魏国请求救兵。魏王派兵晋鄙援助赵国,却受到秦昭王威胁。魏王惧怕魏国受敌,命令军队停止前进,两面讨好。援军不到,但公子一心扶危救困,请求魏王发兵,无果。于是公子决定率领门客去同秦军拼命。得到侯生建议后请求如姬,得到盗来的兵符并带上了朱亥。合了兵符后因晋鄙怀疑不听从,朱亥就锥杀了晋鄙。成功率领军队,公子整顿后攻打秦军。秦军解围而去。赵国得以保存。侯生北乡自刎,公子归还军队,和门客独自留在赵国。
任务三
谈信陵君成功的原因
“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在史记的记载中,作者司马迁以极其恭敬地口吻,用了147个“公子”的称呼写信陵君结识门客,救赵存魏的事情。连诸侯都不敢动兵进攻魏国,是因为慑于信陵君和他的门客。由此可以肯定信陵君的卓越成就。
谈到他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
首先是信陵君拥有门客众多。“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这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内对信陵君的评价,也是高度赞赏了信陵君谦而下交,礼贤下士的品德。那么为什么说门客是信陵君成功的原因之一呢?可以从“公子与魏王博”一事中看出。信陵君与魏王下棋的时候,传来赵国入境的消息。“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魏王已经开始准备应对了而“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唯信陵君还沉着淡定。才得知赵王只是在附近打猎并非入侵。至于“公子何以知之?”并非信陵君料事如神,聪明过人,而是得益于他的门客。“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信陵君在赵国内有食客接应,因此知悉赵国的一举一动。在对比之下,这点上信陵君就比魏王要更胜一筹了。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归结于信陵君本人的目光长远和有勇有谋。窃符救赵一事发生后。信陵君并没有就此松懈。当时秦国的实力远胜于六国各国。信陵君意识到不削弱强秦的后果,同时又考虑到以一国之力无法与秦国抗衡,深思熟虑之后联合六国。凭借自身的威望,他“率五国之师伐秦,兵威函谷关,复失地千里。”信陵君伐秦大胜归来,彰显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
虽然遭秦王离间,受魏王埋没,信陵君在郁郁不得志之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生前的所赢得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
篇章三:
任务一问题一
作者认为信陵君用魏国的军队来救下赵国,是救下六国替六国分担,对于这样的行为是赞同的。但是作者认为信陵君没有把魏王放在眼里,没有用劝告或以死相告的方式得到军队是不合适的。并且作者认为信陵君救赵的缘故是姻亲,以信陵君为结党营私之人。这也反映了当时魏王没有威望,人民只知道信陵君的问题。
篇章四:
假如我是过五关战国时期有报国之心的士人,我会选择信陵君魏无忌来投靠。
战国时期末期,养“士”之风盛行。其中有四位著名的政治家,以礼贤下士举名,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他们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君子”。
四位君子各有千秋,其中我最欣赏的是信陵君魏无忌。以其中一位君子春申君黄歇来说:黄歇能言善辩得到楚顷襄王赏识,受命赴秦,辅国持权但其门客逞强好斗,奢侈浮华。后任用了奸佞小人,当断不断使得大权旁落。可以说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消磨于奢靡之中。相较,信陵君没有盲目于养尊处优的生活,他礼贤下士,谦逊真诚。“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富贵骄士”不论德才高低,信陵君都能真心真意地对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为人,在当时招来了数千食客,赢得威望。在“礼让侯赢”这一典故中,候赢有意难为信陵君以观察他。“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作为魏国的公子,信陵君没有摆架子,做样子而是车上留座,亲自迎接。在为难之下,他“颜色愈和”“色终不变”“公子引侯生坐上坐,便赞宾客”由此可见他始终如一的真诚与耐心。
“臣乃石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属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前后朱亥和侯生的以死报答的行为,更是信陵君平日谦恭下士积累的结果。
如果说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德是吸引门客为他效力的“牌匾”,那么“窃符救赵”一事更能将他的抵抗强暴,有勇有谋的“高义”形象凸显地淋漓尽致。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围攻邯郸。赵国临危之际,信陵君得到侯生建议后请求如姬,用盗来的兵符,在朱亥的帮助下保存了赵国。“侯朱决计全危赵,毛薛谋归保大梁。得士信知明效速,去留果是国存亡。”是宋朝诗人徐钧对“窃符救赵”中信陵君的评价。如果当时信陵君没有听从侯生的建议,冲动地与秦军拼命,一定是鸡蛋碰石头,不但不能保全赵国还会危及魏国的安全。如果当时没有赢得朱亥的肯定得到他的帮助,信陵君定不能率领晋鄙的军队,反而在晋鄙通报魏王后为自己惹上麻烦。“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在与侯赢的交谈中,信陵君发现晋鄙非杀不可,为此流涕,由此可见他的善良与仁厚。在大事面前当断不断是大忌,信陵君果敢地执行原计划,将生死置之度外,才让计划成功实施。在保存了赵国以后,信陵君将军队归还回魏国,自己留在赵国。当信陵君被赵王“以五城封公子”时,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虽然说他开始动摇了,可是身边的门客劝告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在门客的忠言之下,他“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由此可见,信陵君是一个善于纳谏,虚心谦逊的人。所以说,关键时刻能理智解决问题,事前事后均能听谏的君子值得投靠。
当然,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礼贤下士和果敢的处事方式还不足够。拥有远大的政治远见才能走得更长远。从信陵君不畏魏王勇窃兵符以救赵国的原因来分析。一是紧迫性。当时秦昭王的兵队已经包围赵国首都,赵国内诸侯被兵威所威慑,不敢轻举妄动。如果援兵不能及时到,赵国定会灭亡。信陵君考虑到了这点,想立刻带兵援助。二是亲缘关系。信陵君的姐姐是赵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如果赵国灭亡了,自己的姐姐也不能得救。因亲情缘故,需要发兵。三是关联性,也是最能体现信陵君远见的一点。从地理位置看,赵国临近魏国,两国处于唇亡齿寒的关系。一旦赵国灭亡了,秦国下一个要进攻的目标就是魏国了,此时已经无赵国相助,魏国也会因招架不住秦国进攻而灭亡。正是因为考虑了这一点,信陵君决定救魏国,既是保存了赵国也是暂时保护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说,信陵君从救赵国这里看到了保护自己的国家,由近即远。这样的政治远见,深谋远虑是一个成功领导者必备的条件。
总的来说,如果我是当时的士人,我会选择信陵君来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