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建设规范化学校、创建教育强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等的教育发展进程中,许多学校加快了硬件建设的步伐。
校园气派的建筑物多了,装饰装修越来越高档。不过,这些建设的背后,多是从提升学校的“形象工程”为出发点,片面追求“高大上”,追求气派与“现代化”,重表面形式而轻实质内涵,没有从学生、老师的角度,没有从教育的本质来考虑问题,造成了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有悖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
前段时间,有教师朋友谈到,因为扩建需要,自己母校校园里的一棵百年老树被砍了,引来师生惋惜声一片。这是他们校园里最老的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也曾经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在树荫下玩耍,荡秋千,留下许多温馨的回忆。可是,因为学校的“发展”,这些美好只能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了。
上述这样的情形较为普遍,因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校园里一些大树、绿化带不见了,昔日的绿树成荫,不是换成了是高楼,就是铺上了石块地板砖,或者以名贵的花草取而代之。在建设中,所有对工程造成影响或与“现代”不相符的“简陋”的东西,都“杀无赦”。
一所学校,总会有一两样标志物,令学子们留恋和难以忘怀,一棵如长者般的智慧老树,或一片幽静的林荫,应该是学校最具人文意境的象征了。“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校园里的古树、林荫等,也是育人的“大师”,是人文气息最好的载体,是一所学校该有的教育意境。
正如曾令无数读者向往的《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那由两棵树构成的绿色校门,那天然的绿色“电车教室”,是那样的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或许,有学校管理者认为,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弃掉一棵老树、一片绿草有什么可惜的?但,我们考虑到了教育的主人――学生了吗?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吗?关注他们内心的需要和感受了吗?没有。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形象的需要。
可是这样反而让学生们的活动空间少了,自由玩耍的场地没有了。课余时间要追打嘻闹?不行,因为那会碰坏那些装饰物品;想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不行,那容易损坏塑胶操场的人工草皮……随之而来的,规范的行为与讲究的规矩更细、更多了,学生在校园里也变得拘谨和小心翼翼了。
曾经的校园,一到课余时间,爬竿的,跳绳踢毽子的,在树下荡秋千的,在操场上自由追逐嬉戏的,人人都会生龙活虎,校园里就乐得翻了天,一片欢欣的生机勃勃景象。
现在,这样的情景能在哪里找得到?这些华丽的建筑、高档次的装修,极容易束缚了学生的肢体,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自由活动。学校漂亮了,学生反而变得更拘束了。他们不需要宏伟的建筑,华丽的教室,他们就需要像“巴学园”这样的自由自在的环境。
当然,我不反对学校硬件的提升,实验大楼、图书馆、科技活动室等这也是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必需。但是,学校的发展不应一味追求规模与档次,不能贪大喜多,追奢求贵。更不能忘“本”――不要忘了“育人”这一根本,不要忘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之本。
如果学校因为建设而使学生感到陌生,影响了学生快乐学习、成长,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
学校完善和发展,不是创造华丽的“彩虹”,而是筑建实用的“石拱桥”。应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的发展才有真正的意义。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在奔向“现代化”的征途中,却让学生丢失了成长的乐园和应有的童趣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