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前,你可以先去看看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2005年在肯扬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This is water》。
一
我们生命中会提出很多问题,会去思考很多问题,比如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是什么?
比如那本《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What if》)提出的:如果把牙齿的温度降到很低,有没有可能在喝到热咖啡的时候牙齿就崩碎了?
有的问题似乎是让人觉得无聊且无意义的,而有的问题会让人在无聊之后在思考之后才发现它们的意义。
这篇演讲的中文题目《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我觉得翻译的是不妥的。连续的两个最让我不禁去想,什么是根本的根本,什么是基础的基础。
雷达里奥在《原则》里提出了他认为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有200多条。松浦弥太郎在《100个基本》里也提出了他的人生信条。可是从这两本书里,我们都找不到他们认为的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我想,生命中有很多简单又困难的事,而什么才是最简单又最困难的?每一个人都不一样。
所以,还是《这就是水》(《This is water》)的直译更有哲学的韵味。
二
我听过最多的“陈词滥调”来自李笑来老师。他能把“陈词滥调”里的逻辑掰开了揉碎了很有逻辑的讲给你听,然后你就会恍然大悟,然后抛开对“陈词滥调”的鄙夷。
华莱士提出的“陈词滥调”,是——人文科学教育并非知识填鸭,而是“让你学会如何思考”。我们在大学里应当接受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并非关于关于思考能力,而是对思考内容的选择。
然后他举了一个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之间的故事。无神论者向有神论者说起自己在雪地里遇到暴风雪然后开始向上帝求助的故事,有神论者说,“那你现在肯定已经相信上帝了吧”,然后无神论者说,“我可不信,我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有两个爱斯基摩人碰巧路过,引导我回营地的方向。”
华莱士说,“我们对于意义的构建,似乎并不是出于个人自觉的、刻意的选择,而是源于傲慢自大。”大部分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华莱士说,“自大、盲目自信、思想封闭,就像一个彻彻底底的牢狱,狱中之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监禁。”
这牢狱,就是我们傲慢自大的认知。
要想出狱,便要学会如何思考。人文教育中“教我们如何思考”的真正含义是:少些自大,多些对自己和自己所确定之事的“批判意识”。
三
人是自恋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我们的本能,深藏于我们内心深处。这就是华莱士说的“默认设置”。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摆脱默认设置,这不是一个美德,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选择——选择以某种方式来改变或者拜托我们与生俱来的默认设置,即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并以自我中心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
而这个选择背后的原理,我们可以用心理学的ABC理论去解释。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一个ABC理论。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人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同样的A,会因为不同的B,产生不同的C,比如我们之前提到了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之间的争论。而继续所有的不良情绪和行为C都是由于不恰当的B造成的。
所以想要良好的情绪和行动,说简单又很难,就是改变我们的B,从默认设置调整为更好的选择和改变。
当我们去学习如何思考,就是在学习掌控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内容,是让我们以充分的自觉和警醒去选择关注的内容,选择从经验中构建意义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在掌控B。
四
很多默认设置就好像是预定安装的程序一样,我们甚至都无法察觉,那么何谈改变和选择呢?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当我们将潜意识进行意识化,改变就有了契机。即我们需要先去察觉到自己的这些默认设置,我们才可能去进行调整的选择,所以我们时刻都要像有一只第三眼盘旋在我们上空一样,去觉察我们的认知。
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有无数使我们厌烦倦态、例行公事和微小的挫折,我们就像走上莫比乌斯带(Möbius Strip)的蚂蚁一样,无法摆脱这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
举几个例子,你就能很快意识到,自己有哪些默认设置了。
开车在拥堵的路上,有人加塞,有人不断按喇叭,有人占着两条道,你是不是就开启了默认设置:这些人怎么这么没素质,开车乱开;那些耗油量大的豪车开在路上真是浪费汽油、污染环境,还有的人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车。
在超市购物完到收银台结账,结果收银台排长队,有的人在大声喧哗,多没礼貌、没素质。好不容易结完账,走路回家的路上,明明是行人通行时间,却有车抢着通过,差点让你把东西撒了一地。当你回家以后,发现一片乱糟糟,你要做饭又要整理,可是你只是想休息,于是你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和你作对。
你和朋友一起坐火车,可是你们俩的座位是分开的,虽然很近,但是没人愿意和你们换座,你是不是会想,这些人这么不通情达理,这么一点小忙都不愿意帮,要是我肯定答应了。
有没有看到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子。这些就是我们默认设置的B——世界是坏的,是针对我的,只有我是好的,我是对的。
华莱士说,“正是这样自然而然、无意识的方式,让我体验到了成人生活中的枯燥无趣、灰心丧气、繁忙劳碌的那一部分,我自然而谈、无意识地有这样一种信念:我是世界的中心,我眼前的需要和我个人感受,决定着世界运转的先后顺序。”
而正是这些日复一日渐渐形成的信仰,使我们还没察觉自己究竟在干什么的时候,就对所见所闻以及价值判断充满了挑剔。
我们的大脑是极其吝啬的,他喜欢那些认知路径短的刻板印象,他善于强化那些不费任何能量的思考方式。
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审查一下自己:我,有哪些默认设置?
五
当我们意识到了这些无意识,改变就有了契机,我们可以做出选择。
而正是在这些个日复一日的细微琐碎的、令人厌烦的无聊的破事当中,正是你做出选择的时机。
我们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B。
刚刚超过我的那辆车,也许里面坐着一位焦急的父亲和一位受伤或生病的孩子,正在急匆匆的赶往医院,他的匆忙比我的匆忙更加重要、更为合理。
在收银台前喧哗的人们,或许和我一样无聊沮丧,甚至有些人的处境比我更艰辛、更乏味、更痛苦。
火车上不肯换座位的人,他们可能刚刚经历了失恋、失业或者因为照顾家人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他们已经自顾不暇。
华莱士告诉我们,不是应该去这样做,而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这样做。
《活出的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有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都可以决定我们要以何种视角去看待事物。我们不能改变A,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改变B,从而改变C。
当我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关注,我们就会明白,我们还有其他选择。
六
我们人生的意义,是由我们的选择构成的。
如果只有由那些默认设置主导我们,何来选择?何来人生?
华莱士说,我们拥有的唯一选择,就是选择去信仰什么。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到我们的默认设置,然后做出选择和改变。
这一切都是B的事。
一念一世界。
在最后,我还说说佛学的“空”。
有一天,我想要睡觉,隔壁却在装修,轰隆隆的钻墙,这时我意识到了我的默认设置:隔壁怎么这么没素质,大中午的钻墙,一点都不考虑别人,这声音真是烦死了。而后,我又意识到,我是可以做出选择的,钻墙的声音是A,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对的其实只是一个声音。当我选择接受了他的存在,不带任何情感,不去评价时,这声音对我的内心就没有了干扰。我选择关闭了我的默认设置,开启了一个“空”的状态,然后我就平静的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