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年第三次居家隔离。
第一次,是二月份,当时沈阳疫情严重,全市静默,我们大概在家里待了十几天吧。当时很多地方都买不到菜,我婆婆家在严重的皇姑区,家里物资贫瘠,最后做饭都不舍得放肉了。解封之后,我公公跟我们提起这茬,满脸都是委屈。
不过我们还好,能在盒马买东西(当然,也是花了好多钱。)
第二次,是九月四号。家附近有一个小区的一个人,从外地回来隐瞒行程,还到处溜达。麻将设、饭店、宠物医院、文具店,生鲜市场,全去了个遍,害得我们这一整片都被划成了低风险,一起封了七天。
第一次收到了蔬菜包,特别沉,东西挺多,有整颗的大白菜,快比我脑袋大的土豆,和好多青椒土豆。可以买外面,大白还会帮着取快递,都挺好的,只是,门被贴了封条,不让出门。
我家有个两岁的娃,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这七天可给她憋坏了。在家疯跑,吵闹,趴在窗台上不下来,精力散发不出去连午觉都不睡。我这个当妈的筋疲力尽。
最后一天,头疼得不行,解封之后一出门就好了。
第三次,也就是这次,是从九月十号开始的,确诊病例也是我们附近的小区。看到法院的车在楼下停着,我们小区的群就开始活跃了,纷纷猜测是不是又封了。
果然,晚上就有警车把大门拦上了,说是中风险,要居家。这次的蔬菜包比上次还要大,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心里也有底了。
不过,好在这次没有贴封条,说只要不出小区就行。
我也不知道为啥低风险的时候为啥不让出,反倒是高风险的时候让出了,咱们也不敢问,就服从安排。
这七天里,我为了消耗我家娃的精力,每天都要带她下楼两次,早一次晚一次,一次至少一个小时。我想,让她在楼下跑吧,摔也无所谓。
可没想到,楼下不大的园区,到处都是溜达的人。我还听到旁边的大妈在嘀咕,“呵,过年都没这么热闹!”
我家娃可能随我,看见人多就害怕,别说跑了,连走都不走,就一个人在旁边站着。
大点的孩子都在上网课,就我娃一个小朋友,理所应当的成了团宠,来往的人十个有八个会停下来逗她。
“呀?你岁啦?”
“你也出来溜达啦?”
“你怎么一动也不动,这么老实啊?”
我娃表情呆滞,一声不吭,就算是笑,也非常勉强。然后大家就说,“你看,这孩子多稳当,多乖呀!”我心里翻了一百个白眼——她在家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
小孩不吱声没人说什么,我一个三十岁的大人要是也不搭茬,那可就有的议论了。往轻了说,说你这人内向不爱说话,往重了说,你就是没礼貌看不起人。
所以,每次我都得掐着嗓子,双簧似的替她说话。
“我们两岁啦!”
“我们天天出来溜达!”
“嗯,不爱动弹。”
因为我家娃实在太“受欢迎”,导致短短几天里,我好像跟全小区的人都说过话了似的。
这可真实太难为我了,要知道,我上班的时候可是在走廊里遇到同事,都犹豫要不要主动打招呼的人。
可是,就难为了,又怎么样,还不是挺过来了?
于是我在社交方面,被迫进步飞速,已经能脸不红心不跳,也丝毫不纠结的跟大爷大妈说话了,甚至,有的时候还能聊上几句育儿心得。
相信不远的以后,当我在小区里看到眼熟的人时,能主动的说一句,“出来溜达呀?”或者“吃饭了没呀?”这种话。
你看,我的社恐就是这么被我家娃给治好了。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其实我想啊,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吧,教会了我好多新技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