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神秘传说:它们不仅会喝酒,还会“制作”酒!

唐人李肇在他的著作《国史补》中记载了捕捉灵巧聪明的猿猴的方法,这段文字写得非常出色。猿猴是一种非常敏捷的动物,它们生活在深山野林中,在峨岩的树木间跳跃攀爬,来去如风,很难抓住它们。通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了猿猴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它们喜欢喝酒。于是,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放了几缸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到香味就会过去,它们会在酒缸前犹豫不决,然后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蘸酒尝一尝,过了一段时间,没有发现可疑的地方,最终无法抵挡住美酒的诱惑,欢快地痛饮起来,直到醉倒,然后被人们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不仅在我国流行,东南亚和非洲的土著民族也会用类似的方法来捕捉猿猴或大猩猩。这表明猿猴与酒经常联系在一起。

猿猴不仅喜欢酒,它们还会“制作”酒,这在我国的许多书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作中写道:“琼州(今海南岛)有很多猿猴……它们在深处的岩石间会找到猿酒,它们用稻米和各种花制作,一石重能得到五到六升的酒,虽然很辣,却非常难得。”清代的另一本笔记小说也提到:“广西等地的山区有很多猿猴,它们擅长采集各种花来酿酒。如果有人进入山中并发现了它们的巢穴,就可以收获数石的酒。喝起来,非常香美,被称为猿酒。”可见,人们在广东和广西都发现过猿猴“制作”的酒。不仅如此,早在明朝时期,这种猿猴“制作”的酒的传说就已经有所记载了。


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黄山有很多猿猴,在春夏季节会采集各种花果放入石洼中,然后酿制成酒,酒散发出香气,可以闻到数百步外。有些人深入山中,偷偷喝了一些,但不能多喝,否则会减少酒的痕迹,猿猴们会等待千载难逢的时机来杀死它们。”这些记载证明了猿猴的聚居地常常会发现类似“酒”的东西。至于这种类似“酒”的东西是如何产生的,是纯粹的生物学适应本能活动,还是猿猴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活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要解释这种现象,就需要从酒的产生原理说起。


酒是一种发酵食品,是由酵母菌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广的微生物,特别是在一些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殖。由于水果中含有糖分,这是猿猴的重要食物。当成熟的野果掉落在地后,通过果皮上的酵母菌或空气中的酵母菌的作用,就会产生酒,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腐烂的水果放置的地方,或者垃圾堆旁边,经常可以闻到水果腐烂后散发出来的酒香。在水果成熟的季节,猿猴会将大量水果储存在“石洼中”,堆积起来的水果接受自然界中的酵母菌的作用,从而发酵,因此“酒”会从石洼中析出。这样的结果不仅不会影响到水果的食用,析出的液体也拥有特殊的香味供人们享用。


猿猴能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制造”出酒来,这是非常合乎逻辑和情理的事情。当然,猿猴从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酿制成酒”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具体的年代已经无法考究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