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19:孔子的药方
定公文:“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在《论语·为政第二》中,鲁定公的儿子哀公便请教过为政的问题,问得很直白——何为则民服?直接上来就琢磨着怎样让民众服从。
哀公的老爹鲁定公显然要文明和含蓄的多,人家问的是“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也就是——怎样做个好领导,如何处理好领导与臣下之间的关系?使,是使唤;事,是奉使。很显然,定公抱定的基本观念也是不平等的——君臣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但他又要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鲁国三家专权,定公希望弄清楚领导臣下的方法,从而治理好鲁国。
孔子的回答显然在层次上更高一筹,他讲得不是方法,而是道理、道德。“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说做君上的能以礼对待和使用臣下;做臣下的自然会尽忠奉事君上。
一、同情心怎样
定公问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君使臣,是君上使唤臣下;臣事君,是臣下奉事君上。鲁定公身处君位,问这个问题时自然倾向于如何做好君,如何领导和下属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君上,一个是臣下。鲁定公作为君上,自然特别希望臣下奉事自己时,能够尽忠。而他本人对于日渐强大的三家权臣,正在逐渐失去控制。因此,他急切要解决这一问题。
实际上,处理好君上与臣下的关系是一体两面的。要想向臣下“求”忠,先要想想臣下会向自己“求”什么的问题。作为臣下,当然希望君上待自己以“礼”。这便是同情心的妙用,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有了同情心,棘手的问题便迎刃而解。臣下希望自己待之以“礼”,自己希望臣下奉事以忠,那就先向臣下付诸自己的“礼”就好了。
我们看《三国演义》,都知道刘皇叔三顾茅庐的事儿,这就叫君使臣以礼,一而再,再而三,恭恭敬敬地对待臣下。就算是诸葛亮那种才高八斗,名声显赫的卧龙先生,也会出山“事君以忠”的。就算没有机会做君上,你待人以礼了,没准也能碰上“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忠诚朋友。
二、分别心如何
君上和臣下,最忌讳的是有分别心。
《三大战役》中,有一种打法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在战争状态中,是最好的生存法则。在求和谐的和平世界,则是维持关系的大忌。
什么叫分别心,便是老想着将自己和别人分别开,老想着自己的事情,老打自己的小九九。做君上的,打自己的小九九,“何为则民服”,怎样让老百姓服从呢?最好是盲目服从,如此一来自己便可以为所欲为。怎样才能让臣下对自己尽忠呢?为什么你做臣下的就不能对我这个做君上的尽忠呢?
做君上的这样想了,做臣下的自然也会有自己的小九九。怎样才能让君上对自己有“礼”呢?要不要躲着他让他想一想,未出茅庐之前,诸葛亮就是这样躲的。要不要送点好处给他,让他优抚一下自己;要不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分别心是什么,分别心就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越滑越远。君盯着臣,忘记了君道,甚至不守为君之道;臣盯着君,忘记了臣道,甚至不守为臣之道。君臣之间,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用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策略,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打作一团。
三、老子怎么说
老子讲“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思是说,你不是追逐和强调孝慈吗?什么时候孝慈才能显现出来呢?便是一个家族乱做一团时。一个家族,弟兄五六个乱做一团,父无父样,子无子样,这个时候才能从兄弟五六个之中,显现出某一个还算靠谱,还算是孝顺一些的。同样的道理,忠臣什么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呢?也是在国家昏乱,特别是那些奸臣、庸臣将国家弄得乌烟瘴气、七荤八素的时候。我们看历史上的岳飞、文天祥,哪一个不是在国家衰亡得不像样子的时候,才显现出来的。
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话是说给鲁定公听的,意思是不要一味苛求臣下忠诚、忠心。苛求忠诚、忠心那都是国家败亡之时,才能显现的回光返照。老老实实的“使臣以礼”就好,臣下们自然会回敬君上你以忠。
孔子讲的“忠”,不是标榜和逐求而来的,而是同情心而来的,是自然而然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