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0 拔草要拔根
认错型教育与研究型教育:认错型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感觉:你认错了,我就消气了,即使你不改,我也“仁至义尽”了。研究型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因为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注重的是沟通和理解。
认错型教育实际上暗含着两个基本假设:一个是,学生犯错,都是不知而犯;另一个是,只要承认了错误,就能改正。这两个假设都经不起科学论证。
教师需要有反思精神,不盲目自信,喜欢动脑筋,不封闭自我,不怨天尤人,想改变自我……才能从错误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
案例11 我不知道如何帮她
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有两个明显而巨大的缺点:一个是“感性色彩”。就是说,他们所说的,记住的,往往都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一些材料,很少进行横向的扩展性询问,更没有纵向的历史性的追寻。这就使他们的发言往往带有闲聊天式的“见闻”性质。第二个是缺乏逻辑性。只问“怎么办”,不问“为什么”。既然不问“为什么”,就不需要找理由,不需要找理由的地方当然也就不需要逻辑。因为所谓逻辑,无非就是提供理由,也就是“讲理”。所以严格地说,我们很多教师的发言都是“不讲理”的,经不起追问和反驳。而追问和反驳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是什么“材”,才谈得到“因材施教”。孔夫子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因材施教”的正确口号,他并没有告诉我们辨材的科学方法。这一课,我们要补上。否则我们只能永远在那里说一些“正确的空话”。
案例12 班主任应该多一双眼睛
教师往往只看见了学生“在我面前”的表现,却看不见学生的真实表现。建议教师多长一双眼睛,学会从另外的角度看学生、看自己。
为什么许多老师只有一双眼睛而长不出另一双眼睛呢?可能他们误把学生的保证与学生的行动等同起来了。很多教师都以为,学生只要作了保证,行动就会跟上来。其实这在很多情况下都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言和行果真能如此一致,教育就是太简单的事情了。
学生做不到的事情,他为什么要作出承诺呢?这至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迫的。许多老师其实是逼着学生写检讨作保证的,学生没奈何,求得过关。第二种情况是学生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他承诺了自己实际上做不到的事情。
让学生承认错误、写检讨、作保证,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师的自我安慰方法,我把它称为“心理止痛片”。真正的优秀教师是很少搞写检查、作保证这一套的。一位外国教育家甚至说,没有必要让孩子认错,关键是帮助他改正。真正的优秀教师总是更重视学生“不在我眼前”的表现,因为他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让我满意”,而是使学生得到真实的提高。
案例13 学生在家号啕大哭……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通常是两种东西:批评和空洞的鼓励。前者属于“雪上加霜”,后者则只是“喊加油”而已。
(1)首先要搞清这孩子为什么大哭。在搞清之前,不说任何指导的话。(2)如果搞清楚了是什么问题了,自己若懂行就指导,若自己不懂行就拜托懂行的人,自己不懂行的事情,我绝不乱发言。(3)批评的语言,一句也不说;鼓励的语言,也不着急说,等他有一点进步再说不迟。在学生找不到路的时候,空洞的鼓励形同讽刺,只能使他更迷茫。
做多种假设,找出“这一个”的特殊性,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