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打开朋友圈,就会看到有关点评刀郎的《罗刹海市》,刚开始并没有过多的去关注它,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就是歌手又出新歌了,这很正常啊!今晚翻看视频号,里面关于对《罗刹海市》的解读太多了,网络真是一把双刃剑,网友的解读千奇百怪,佩服网络里真是藏龙卧虎,很多改编的歌词太绝了。很多网友给这首歌对号入座,说什么是针对某某歌手什么的,说得还有鼻子有眼,这让刀郎的歌一下了冲上了淘宝热搜,刀郎的这首歌瞬间火遍了整个网络。
说实话,刚开始听这首歌,我还真是听不大懂,这首根据《聊斋志异》里《罗刹海市》改编的,运用了多种民间小调唱出来的歌曲,听起来很入味,有种别样的感觉。也许是长期听流行歌曲而产生的一种听觉上的冲击吧!说实话,要听懂这首歌,还必须去做一些功课,我打开百度,看了一下《罗刹海市》,文言文真的难懂,上学时我就特别烦这种文体,因为每一个字都要去猜测是什么含义,古人说话真是忒费劲了。我看了翻译的白话文,这就通俗多了。《罗刹海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虚无飘渺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完全是一个颠倒过来的世界,此篇乃愤世嫉俗之文章,作者巧借醉乡以指桑骂槐,旁敲侧击。
作者在这个故事里描述了两个国度:一个是罗刹国,一个是龙的国度。故事中还刻画了一个飘洋过海游历了两个国度而最后回归故土的人物——马骥。故事一开始在介绍人物时,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美丰姿”,一是“喜歌舞”,一是有文才,这三点都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者借马父之口插入了一段议论:“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这就使得马骥在向求厚利而不求功名的方向发展。他到罗刹国后,遇到的是一个“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的环境。开始他奇怪,惊异,但是渐渐地在他身上出现了“以煤涂面作张飞”的行为。这不是偶然的,他已经在接受丑的影响,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所以,当执戟郎劝他丑化自己的面目而去达到受重用、取“厚禄”的目的时,虽然他口头上不同意,而实际上还是这么干了。那么,前面所引的一句议论实际上就是马骥这时行动的思想基础。因而他接着也“效自锦缠头,作靡靡之音”,也以丑为美了。前面介绍他的“美丰姿”被否定,而他的“喜歌舞”在这里却派上了这样的用场。幸而遭人议论与被孤立,他才没有向更深处滑去,又幸而他碰上了去龙宫的机会,才使他得以对自己进行一次再否定。在龙宫,被他父亲说为“饥不可煮,寒不可衣”的文才得到重视,使他的名字“噪于四海”,也使他的精神为之振奋。在这一切都是美好的环境里,马骥的心灵似乎也得到了净化。作者借龙女之口又发表了一段议论,表达了对人生的感叹,从更高的角度阐述了真正的爱情的含义。这一段议论促使马骥这个人物形象向更为丰满的方向发展。马骥十分珍惜他和龙女的爱情,他为之守义抚儿,对龙女念念不忘,情深意切。
看了近一个多小时,才明白这篇文言文的含义。刀郎以《罗刹海市》为歌名,里面的歌词每个人都可以对号入座,你身在困境可以,创业艰辛,无人相助,会感叹世态炎凉。你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会感叹这社会的不公。有的人靠一张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的人老老实实地做事,由于不善言词,却不被人看见。不管是在哪个环境中,处在哪个岗位上的人,从这首歌里你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原型。以丑为美,本就违背了常理,但在罗刹国里,越丑的人却能高官厚䘵,越美的人却被当成怪物。
刀郎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歌,可能是与他酷爱《聊斋志异》有关吧,他想用一种另类的形式来演绎歌曲的内涵。这样的歌曲,构思就非常巧妙,视角也非常独特。我觉得刀郎是在潜心研究音乐,把流行音乐的品味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