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人写关于写作小白成功的话题,就莫名的想到了文人风骨这四个字。
想到这个可能是因为我也有一点这种执拗的气节吧。
想想从小到大的生活,中国人的骨子里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执拗,只是或大或小,在漫长时间、生活中,有些人失去了这份执拗,快意的活着。
说到写作成功的人,不喜欢郭敬明,但他确实是个成功的典范,靠写书成功到他那样连着拍几部电影的人真不多。反感他抄袭的问题,没点责任感,那么多年,敢做不敢认,真是“模范”?这么多年承认了又有什么意义?
不喜欢青春文学,也不多做评价,必竟你不喜欢的东西,别人喜欢。市场在哪放着呢,你不喜欢,你不写,有人写,有人看。
这里更想说写作的初衷,或者说目标?
曾经我也想过靠写东西赚多少钱之类的,这些年这样的念头已经淡了许多,有很多原因吧。
一个是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只能用简单的文字诉说些故事,太惊艳的东西写不出来。这种感觉更象是个人风格、习惯一样,本能的组合成那些文字,想要改变这个习惯,想要加些东西进去,挺难的!
象是背单词一样,今天过后还记得昨天背的几个词,能把它们用到文章中吗?这不是一个刻意去背然后就能用到的东西,把记住的东西写到自己的文章中,更多的是一种本能或者习惯,,它象是吃饭、喝水一样,吃饭、喝水这种事再进步能进步到哪里去。
一直写进步是会有的,但进步不大、缓慢的原因也是有的。我一直比较推崇“文无定法”这个概念一样,写东西更多的是靠着感觉来写的,写作成功是没有定法的,如果有那是他的,不是你的。
这时候又让我想到了十年三步走这个概念
首先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写什么?能写多久?
然后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不论是写想写的东西,还是为了赚钱想写,定一个目标
第一年准备写到什么程度,一月十万字?还是二十万字?在哪些平台发展?几个月内能签约?一年能获得多少收藏?
三年、六年、九年呢?第十年总结下自己当初订下的目标完成了没有。
清晰明确的计划是走在桥上过河,盲目的写是在水里摸摸着石头过河。
感觉写作的人离文人多少有些距离,即便是在古代那个环境,一身傲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也不多,但如果所有人都失去那份执拗,为了所谓的成功各种低头、妥协,真的很可怜!
不是说针对谁,大家都只是为了活着,而是如果社会上到处是这样的人,这种行为大家争先效仿,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头低得久了,还能抬得起来,然后也要孩子那样低着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