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多情的女子心里,都有一个柔软的江南。
那是小巷静默、细雨沾衣的江南,是柳枝斜逸、晴丝袅袅的江南,也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
在所有江南的意象里,我独爱苏州。
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历史上曾有无数文人墨客提笔,为苏州写下很多流传千古的名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七里山塘春水软,一声柔橹一销魂”......
于是,古老的苏州就这样被传唱下来,揉进每一个清亮的梦里,逶迤出长长的思念。
我曾去过两次苏州。第一次是2012年,我尚读大二,正值暑假,我与好闺蜜晶一起来到苏州。
依然还记得从高铁站走出来,站在苏州大街上,古老的建筑、清幽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小吃......一个古老夹杂着清新的苏州,瞬间把我们征服。
不过,那次我们赶时间,只在苏州匆匆停留了一天。但那走马观花的一瞥,足以让苏州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所谓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去年9月,趁着休假,我和先生终于又一次踏上苏州的土地。

二、食在苏州·莼菜羹
先回忆一下在苏州的饮食。食在苏州,讲究时令之精妙。我们点了响油鳝糊、蟹斗、莼菜鲈鱼羹等等。
说起莼菜鲈鱼羹,这里面还有典故呢。《晋书·张翰传》里记载:“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
就这样,为了一碗莼菜羹,这个身居高位的人辞官回了老家。相隔千里,有一根香味的细绳,勾住他的鼻子往江南去了。人对于故土的怀念,有时候竟如此简单直接。
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也借用了这个典故,“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后人把思念家乡、辞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当天在苏州吃到了莼菜鲈鱼羹。碧绿的莼菜映得大半碗羹都是翠生生的颜色,蜷缩着的叶子像是微型的荷叶,又好像龙井的茶叶,瘦条条的身躯,在汤里立着。
想着这是千年之前的莼菜羹,我调动全身的感知神经,细细体会它的味道。
有点滑的口感,顺着口腔满嘴地溜着,牙齿也找不到着力点,只能让莼菜逃了去直接滑进喉咙里。好不容易抓住了使劲嚼一嚼,一股江鲜味顺着牙龈渗透上来。
不知千年之前的张翰,从京城回到故土,吃莼菜羹时,也是这般体会吗?
三、游在苏州·拙政园
这次在苏州,我们逛了虎丘、拙政园,还有苏州博物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园。
整个园林建筑精美,虽然曾多次易主,但在不断的修建中愈发体现出了古代建筑技艺的精湛。
拙政园在建筑、植物、戏曲等方面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但我特别留意到了园中各个亭台楼阁的命名,如听雨轩、玲珑馆、梧竹悠居、海棠春坞等,实在能彰显主人的情趣。
拙政园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远香堂了。远香堂取自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这里确实也遍植荷花,如果是夏末时节,便是荷花盛开,香飘送远,令人陶醉。

远香堂开有落地长窗,站在这里望向四周,环绕有绣绮亭、荷风四面亭、待霜亭、雪香云蔚亭,分别对应着春夏秋冬四季:
春有百花盛开,锦绣绮丽;夏有荷风四起,亭亭玉立;秋则降霜渐凉,枫叶转红;冬有白雪飘洒,红梅傲然。

坐在远香堂中,便可体会一年四季变换的景色,可见主人情趣之风雅,心思之妙绝。
反思我们今人行色匆匆,可还有多少人如此在意四时风景、四季风光?
比较有趣的还有一个扇亭,取名“与谁同坐轩”,典出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与谁同坐?莫不是“明月、清风、我”,如此风雅情趣,实在令人叹服。

两次游玩苏州,停留的时间都太过短暂。但这走马观花的一瞥,总能引出长长的相思。
苏州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不论生命中多少次与之相逢,总有一些简单的盼望,让人如期而至。
苏州,等待与你的下一次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