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我们忙于工作,夜晚忙于应酬,早上睡个懒觉,我们有多久没陪孩子吃个饭了?什么时候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困难了?
曾经放学之后,父母在的,一顿午饭热乎乎的吃着,说说笑笑,或者父母边吃边教育孩子,就算默默吃饭彼此不言语,但是饭菜的温度在那里,家的亲情在那里,温暖氤氲着小小的屋子。
吃完饭帮父母擦桌子洗碗筷,和村上其他小朋友在院子里跳皮筋,跳长绳,捉迷藏,掷沙包,玩的不亦乐乎,路上行走的小伙伴之间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路人见到一群孩子呼啸而过,转眼欢笑的声音孩子风里,人影已经消失在远处。
我时常想,回家吃饭,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当一上午的学习结束以后,走回家和父母一起吃饭,稍做劳动,再和伙伴交流,再一起上学。这样的张弛有度,无论对于青少年的身还是心,都是极为有利的。
围桌而坐,家的概念深入人心,父母的责任不言而喻。有一个叮当作响的厨房,有一顿色香味美的粗茶淡饭,在一个孩子的青少年时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相视而笑,伙伴的概念美好温馨,再内向的孩子,心也是不孤独的,成绩再不好的孩子,也是自信的,因为他有可能就是掷沙包的能手,跳长绳的高手,跳皮筋的超人。
有家有伙伴,生活是完整的,教育是完整的,完整的才会是美好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学生在校吃饭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被送进了寄宿制学校,吃喝拉撒全在学校解决。即使不寄宿在学校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父母忙于生计,一日三餐用外卖代替,孩子忙于功课,周末在各种辅导班里度过。
缺少了一日三餐的餐桌交流,生活变得非常单调起来,父母与孩子之间互不了解,互不理解的情况越发凸显,到最后变成了最简单的对话:
“作业做好了吗?”“还没有。”
“最近考试了吗?”“没考。”
“上课认真听,不懂就问。”“嗯。”
剩下的是长长的沉默。
曾经写作文,点滴之间渗透着亲情和温暖,现在写父母和孩子一起的事例,除了下雨送雨伞,生病送医院,而父亲的形象只存在于教自行车,或者教游泳了(你有这样的体验说明你还是幸福的)。
而窗户外面的世界,渐渐地远离了孩子们。春天的草、夏天的树、秋天的霜、冬天的雪,都来不及看见。因为,早晨六点多就上学了,傍晚五点多甚至晚上10点多才放学了,除了堆积的作业,孩子们的眼中真的很难看见别的了,除了想倒头就睡,孩子们没有别的心情了。
那么,是什么开始代替我们的父母陪伴了我们的孩子?
不是书,不是伙伴,是手机,是电脑,是游戏,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
温水煮青蛙一样不知不觉的,到发现危险时,已经无力脱身,悲惨死去。家庭的亲情因为缺少了三餐饭的陪伴,渐渐地淡漠起来,到最后无话可说或者针锋相对。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最注重家庭观念的民族吗?
可是,正如剧场效应一样,大家都站起来了,如果谁坐下来,那么就是傻瓜了,会什么也看不到,只能站着,踮着脚尖站着。
现在,学生都在学校里吃午饭了,都上中自习了,家长们都习惯了不管孩子午饭了,习惯了这样轻松的生活了。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
餐桌上的温馨说笑,饭香,菜香,家香。哪里能感受到呢?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虽是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但放在家庭中,又何尝不是在提醒孩子们要看到每一餐饭每一件衣服都是父母辛苦劳动的结果。不陪伴,不长期生活在一起,一日三餐不一起吃,孩子们如何知道父母的辛劳?如果孩子对父母冷漠,没有感恩之情,真的是孩子们的问题吗?
而家长们,在孩子青少年时期缺失的陪伴,会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包括孩子对父母的不了解、不理解,对亲人的冷漠,老之将至,没有了子女的陪伴,那是多么孤寂冰冷的老年时代?
草长莺飞的春天里,天空没有父母和孩子放飞风筝的欢声笑语;枫叶荻花的秋风里,水边山间没有父母和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惬意;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窝在空调房里,一人一个手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却在玩手机。
家庭才是孩子扎根的土壤,唯有根深才能叶茂,让我们给孩子们一片宁静自然的生长环境,放下手机,放下繁忙,一日三餐,陪伴孩子度过美好童年,把孩子的根深深的扎在家的土壤里,让他枝繁叶茂,让他茁壮成长!
爱,就从一日三餐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