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这个题目,会想老师怎么那么喜欢用“最”字呢?一定什么事情都有个“最”吗?有些好奇,也有些觉得奇怪。因为当我想到要挑个最喜欢的,我就有些为难,似乎自己不会再去评判那个是最好看的,哪个是最喜欢的,哪个是最好的,感觉有些极端呢。这个世界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地变化,很多认知,喜好也呈现是阶段性的吧。写到这儿,我发现自己也有最喜欢的,比如哈科米。哈,是自己挑剔的毛病又犯了。不好意思,老师。
那就说说我现在想到的喜欢的电影吧,是台湾的影片《赛德克.巴莱》,四个小时。我看了两遍,一遍是在影院,剪辑版的,依旧觉得好看,这是我唯一一部记忆里觉得剪辑版和完整版一样好看的电影。一遍是在自己的电脑上,下了完整版的,看完觉得更有血肉感了。
记得导演魏德圣也是用了近10年拍摄了这部片子。
这两年不断地学些心理学,开始的几个老师都是来自台湾。更是因为后来学习哈科米,飞了台湾超过13次。所以对台湾也是有很多好奇,但是还是陌生的,因为每次都是匆匆忙忙地去上课,然后结束后就赶回上海,除了逛街,吃好吃的,去的地方还真得很少。
看完片子后,记得是久久坐在电脑前没有动。日本统治了台湾60年前后的日子,深刻而又悲凉。一个文化对另一个文化的占领,60年的时间实在是不短了,足够直接影响一代人,和它上下相关的两代人了。里面好像有一个年轻人,就是在自己的台湾土著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间做着斗争,内在的冲突就如同当时台湾的本身所面临的冲突。最后,这个年轻人选择了自杀,用的是日本人的方式-剖腹。
我还是很难记得细节了,一来这部片子看过很久了;二来,自己看过的片子,会留下感觉,留下震撼。具体要说细节,就有些模糊了。
赛德克巴莱,是一位英雄,反抗日本统治的台湾土著人。
魏德圣导演纪录的角度细致,客观,让观者自己通过这些细节去体会,去自己得出判断。没有好与坏,没有对与错的评判。这就是我喜欢的导演,他只是呈现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就是一个摄像头,纪录所有的细节,站在不同的角度。360度全角呈现给你看,也不会过度煽情。
人性的各个面向就在这里呈现。
而观者如我,得到不再是片面,局部的信息。全景的呈现给我更多的思考空间和纬度。我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看得更深。
这样的导演,还有陈可辛,他的《亲爱的》,人贩子,收养者,丢失孩子的父母,政府部门。这样的导演,这样的片子,可以让我不再轻易去评判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因为我不能保证,我看到了事情所有样貌和角度。
我又想起了许鞍华的《桃姐》。
对,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导演和他的影片,纪录式的,客观式的,“冷峻式”的表达下却透露出对人世间最大的慈悲和善意。
此时,写写有些感动。想去看片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