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继续学习《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学习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最后的内容仍然总结了调研,对于调研技术,我确实不太熟悉,需要慢慢研究,这是我的短板。但今天文章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值得我好好思考,正好作为本书的收尾。
知行合一的困境
书中提到了"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出自《论语》。对于这段话,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在学习知识时,我们有时会陷入误区和自我标签中,崇拜那些一年读很多书或学了很多知识的人。但如果认真思考自己的真实情况而非关注他人,我们需要问:一年学到的知识中真正能应用到自身的有多少?我们的学习是在追求显性的量化数字,还是在深耕内心,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们是希望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还是陷入了不断学习的怪圈和外部评价中?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深思。
内在驱动的体现
我们应该学习子路的态度——因为未能实践,所以害怕再学。当学到的知识还未应用到自身、未做到知行合一时,我们应该先把已学到的付诸实践。人本身就有达到知行合一的内驱力。以我个人为例,昨天沉迷游戏时,我发现手表显示我的情绪达到了低谷,但大脑因游戏机制仍在沉迷,身体出现了明显反差。这让我反思:我们内在确实追求知行合一,虽然我沉迷游戏,但内心知道这样不对,因此产生了负面情绪。相反,很多时候即使看书看得累了,情绪却是愉悦的,这正是内外一致的体现。
理想学习状态与调研实践
因此,我们应当将知识内化,通过重复学习加深印象,使其成为自己的技能,达到知行合一后再开始新的学习。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先博而后渊,不断学习拓宽视野。但对于自己深耕的领域,要做到学以致用,先应用再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让学习真正有意义,而不仅仅追求表面的数字。
这一理念与华与华的"调研即策划"、"最大的调研,是生活的积累"不谋而合。只有将调研技术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敏锐观察,才能真正做到"处处留心,捡钱",让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创意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