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一篇推文被审查,未能通过。甚是沮丧。不过是重温了一部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写了下影评。或许触及到了这个gov的痛处,凌晨经过多次修改内容后,不得已放弃。已经没有精力和脑力同那个组织抗争。乔治·奥威尔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了,他预言的组织至今还在这个世界上兴风作浪。
关于早起
我通常会在早上六点到六点半起床,很多朋友知道我的作息时间后,都表示很诧异。有人称赞我珍惜时间,有意志力。但,承蒙各位抬举,实在羞愧难当。我个人并没有多么地珍惜时间,多少时间都在搜罗一些闲书看,以至于该交毕业论文的时候,手忙脚乱。严重拖延症影响。与其说我求知欲很强,不如说是猎奇心强。说好听了叫积极探索不在认知范围内的知识;往难听了说,就是一个窥探欲很强的人。
不管是看了一部电影,还是看了一篇文章,亦或是了解了一个新作者,一定会把能找到的相关链接看个遍,以至于很多时间花在了阅读无限地延伸内容上,最终都不记得起初看的那篇文章是什么。这不是窥探欲是什么。
早起,一是因为多年的生物钟早已形成。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害怕晚起。我这个人肯定有病,暖暖和和的被窝为什么不在里面多待一会儿呢?因为在里面待久了有一种莫名的恐慌感。
当早上醒来,眼睛盯着天花板时,那种恐慌感更加强烈。害怕无所事事的一天又要开始了。慢慢地发现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越来越悲观。还像早期能够给自己造成一种假象,或者一种神经错觉。觉得自己每天可以精神充盈地去对抗这个世界,不过到头来还是无所事事。因为最终还不过是重复昨天的自己。
C的故事
不管承不承认,每个人还是在不断成长的。但是这种成长丝毫没有一个少妇每天在圈里晒自己的娃娃在不断长大的那种喜悦感或幸福感。相反,我所谓的成长是敢于割断与从前的连系的决断。成长的过程时刻充满了挫败感,你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无比高尚,貌似在为众人的利益高声疾呼,但在众人眼里,你不过是一个缺心眼的傻帽。
C是我读书时很要好的朋友,那时在一起打球,在一起课堂上揶揄老师,一起被罚站。早已很定,要做一辈子的铁哥们儿。因为一件事,却发现两人早已是平行世界的人。过去一年,我在网路上,书本上,了解了很多之前不太会去考虑的问题。也写了很多个人的反思以及对他人的批评。
C对我的文章从来是不置可否的。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四处游荡时发现了一本叫做TAIW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zation的书。读完之后,就非常含蓄地写了点东西。可能C为我写的不认同或者极为抵触,因为C现在在服兵役,长期受到party discourse的浸染,他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我已经发生很大分歧。
看到我写的文章后,C发简讯给我,“你特么的在逗我么”。 我一时愣住,不知该怎么恢复他。我是一个极端讨厌将网络用语,网络说话形式运用到日常交流中人。我害怕这种说话方式会像《小苹果》那样的口水歌一样,在耳边重复得多了,我会变得麻木。
呆滞半分钟后,我手机上发送了一个微笑的表情给他。自此,昔日的玩伴可能已经不是山水相隔那么简单了。空间的距离,通过现代的交通工具很容易将山高水远的朋友带到身边。但是精神上距离,即便两个人相对而坐,也会很快陷入失语状态。
你怕不怕孤立
我小时候特别害怕被孤立,特别害怕被小伙伴排挤。三年级,我就离开父母,一个人去了临县的另外一个寄宿小学读书。我并不喜欢班上小伙伴们的游戏,我喜欢踢球,他们喜欢跳皮筋。其实,那个时候,男孩子跳皮筋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毕竟,男孩子跳皮筋的方式和女孩子是不一样的。但为了尽快融入他们,我也开始学习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说话的方式,学习他们日常嬉闹打架的方式。
说到打架,很多现在的家长,尤其是托儿所,小学的老师们简直是视打架为洪水猛兽。殊不知,一个孩子的性别认同,集体意识就是通过这种日常的打架嬉闹建立起来的呀。在狼群里,刚出生的狼崽一开始就经常相互撕咬打架,以次确定谁的力量更强,速度更快。最强的那只就会被确立为狼群首领。
小时候,玩伴中,大家都心知肚明谁是最能打的,谁在伙伴里是最有话语权的,谁是得到老师关注最多的。那时候,我虽然是班长,但我清楚的知道,班上小凯的地位是最高的。我的一举一动都学习着小凯,希望获得像他一样的地位。
初中叛逆期,想法开始和家人,老师出现很大的分歧,尤其是和自己的玩伴。尽管可以非常愉快地一起打球,但是会因为某些事情的看法不一样而产生一种距离感。又害怕这种距离感会给人造成不合群的印象,又不得已要表现出十分关切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来表示和大家还处在一个群体中。
健身的人都知道肌肉生长的最基本原理,必须不断破坏原来的自己。通过充足的力量训练,撕裂原有的肌肉纤维,事后补充足够的营养再将其修复。重新生长起来的肌肉纤维会比原来更坚韧,而后通过训练再将其撕裂,重新生长。反反复复,最终从原来的肉体中脱胎出来。
个人的成长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经济学讲叫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哲学上讲叫自我否定。为了获取新一个量级的增量出现,是否有勇气同自己已经取得的存量告别。当年视为一声挚友的人,或许后来也沦为平平淡淡,甚至意见相左。因为彼此的成长路径发生了差异,如果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那么就得去果断割裂曾经感觉浓情四海的情谊。即便这样说来,毫无人情味可言,但是后来的日渐疏远不就是毅然选择另一条路造成的吗。
彼此相安,相互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