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迈克尔·迪特勒曾指出,酒精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消费最广泛的精神活性药物。
全球活跃的酒精消费者数量超过24亿,约占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一。
我们从几千年前就开始喝酒了。
考古学家在中国黄河流域发现了公元前七千年的陶片,上面有一种葡萄酒的化学痕迹。
这种酒由野生葡萄等水果、大米和蜂蜜制成,这也是人类生产酒精饮料最早的直接证据。
在世界各地的考古记录中,都有喝酒和聚会的画面。
哪怕是在土著居民不生产酒精的北美,也存在着一个高度复杂的烟草种植和区域贸易系统,考古发现的烟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到一千年之间。
可见,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酒精、烟草等麻醉品已经很长时间了。
用一位考古学家的话来说:对精神活性药物的追求,是智人的特征之一。
但是,酒精等麻醉品对人体是非常危险的。
酒精是一种神经毒素,会伤害我们的身体。
人类为什么要冒这种险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常见的科学解释。
第一个解释是,它是一种“演化劫持”。
我们大脑里有各种各样的奖赏系统,演化用它们来激励一些特定行为,比如性高潮就是性行为的奖励。
但是,有一些行为能钻奖赏系统的空子,比如色情作品,它也能激活这个奖赏系统,但它并不指向演化期待的繁衍行为。
那么,人类嗜酒,就是钻了这样的空子,它碰巧能激活类似的奖赏系统。
酒精劫持了大脑里负责“偏好”和“渴望”的激励机制,而我们喜欢化学奖赏的大脑,就会使出浑身解数想多喝一点。
关于人类嗜酒的第二个解释是“演化残留”。
比如生物学家罗伯特·达德利就提出了一个“醉猴”假说,大概意思是说,早期人类是通过酒精的气味来寻找成熟水果的,那么对酒精气味敏感的人就能找到更多水果,比别人获得更多的卡路里。
要知道,1克纯酒精含有7卡路里的热量,相比之下,1克脂肪含有9卡路里热量,1克蛋白质只有4卡路里热量。
对于我们饥肠辘辘的祖先来说,酒精是大有裨益的。
现代人之所以依然热爱酒精,只是一种演化上的残留,毕竟我们不需要依靠酒精来解决热量问题,它只会带来肝损伤和肥胖。
除此之外,还有观点认为酿酒是储存热量的一种途径,谷物和水果经过发酵之后,它们含有的卡路里可以转化为更耐用、更便携的形式,在没有冰箱的时代,这些资源也不会很快坏掉。
这么看来,酒精的传统功能就类似于腌黄瓜或者泡菜。
这些解释乍一听都还挺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它们的说服力都不够。
比如,人们并不爱吃那种会产生乙醇的过熟水果。
再比如,如果要储存粮食,不是只有酿酒这一种方式。
爱尔兰有一种传统做法就是把燕麦做成粥,发酵几周后,它会凝固成面包状的一团,然后爱尔兰人会把它切片油炸再食用。
这样既能储存粮食,也不会像酒精一样伤害身体。
人类对酒精的错爱到底是演化劫持还是残留,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如果嗜酒确实是一种“演化错误”的话,那么它之所以持续存在,是因为自然选择没有费心清除它。
事实上,我们不仅没有清除它,甚至还在基因水平上适应了酒精。
许多动物,尤其是以水果为主食的动物,体内都能产生乙醇脱氢酶,这种酶会参与乙醇的代谢。
而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小部分灵长类动物,携带的是乙醇脱氢酶的超强变体,它能迅速把乙醇分解成易于被身体使用或清除的化学物质。
这就对演化劫持理论提出了挑战。
当早期人类开始摄入酒精和致幻的植物时,人类已经在生物学上适应了它们。
这说明酒精和其他麻醉品长期以来一直是演化去适应的部分,而不是一种未曾预料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