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身边看似不错的人往往都怀才不遇呢?难道这个社会出了问题?
我从读书起就习惯听到别人的夸奖,久而久之,我会认为自己是个还不错的人。人的价值嘛,就是你有多好,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时光推移,你会发现周围很多不错的人,恋爱时并不能追到中意的另一半;职位竞争中却战胜不了逊于自己的对手;两个优秀的人婚后却一地鸡毛......感觉自己毫无价值。
插一个故事:这些年小王同学干个体赚了不少钱,积累了不少人脉。除了同学聚会他抢着买单,还热衷于帮同学们解决各种问题,为人热情豪爽,自我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一致认为他是我们班最成功的人,他确实也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而我作为班长,当然还是同学眼中那个不错的人。
故事回答了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怎么去实现自我价值。你再好,那只是你个人的事,解决他人的问题,你才有价值。
自我价值的定义: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我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后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要以对社会(他人)的贡献为基础,以答谢社会(他人)为目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就是指人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价值,其二是人的自我价值。具体地说,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潜能,不断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简而言之,人的价值的实质在于其对他人与社会的贡献。
有个"他人定律",更能简单的说明这个问题:你的价值高低不取决于你,取决于他人的需求。也就是说,你的价值不在于你有多好,而在于他人的痛点与你所提供的价值是否匹配。所以要想变成一个重要的人,或者实现某种价值,必须学会研究和理解他人的痛点,哪儿疼戳哪儿。千万不要沉浸在自我的良好状态中,而最终成为一个怀才不遇的人。
理解了这些,就能找出各种自觉怀才不遇的原因。
工作职场中,你如果找准领导与同事的需求在哪,对症下药,提供匹配的价值,解决他人的痛点,建立专属的供需关系,你才能成功上位,才有更多机会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那一类别人眼中不错的人,他们吃苦耐劳,埋头苦干,却从不抬头看看对方真正需要什么,所以总在关键职位的竞争中败北。
追求爱情上,癞蛤蟆也可能吃到天鹅肉,有句话说得特别到位:“如果她涉世未深,就带她看世间繁华;如果她历经沧桑,就带她坐旋转木马”,解决他人需求,始终是解决问题、实现自我价值的法宝。
婚姻关系里,维持良好的夫妻关系,也需要不断跟进对方需求,提供持续的匹配价值。两个人走在一起后,比的不是谁强谁弱,最终所谓的合不合适还是在于是否愿意、能否发现、并能不断满足对方的需求。
企业发展中,优秀的企业如果不从需求端实际出发,加强自身供给侧改革,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那企业必将失去市场价值,终将淘汰。
这是个商品社会,以物易物,各取所需。怀才不遇的人,自持有才,也只是自持有才罢了,如果想在上面赋予价值,就必须寻他人的痛点需求,彼此有供需关系,才能有商品价值的属性,自我价值才得以实现。
不要说残酷,这就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