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编辑部 新课程评论
2019暑假已经开始。回顾过去的暑假时光里,我们观察到孩子们不同的生活情形——
有的高度紧张,“赶场”于各种培训班、提高班;有的闲散自在,宅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有的在父母的引导监督下,健身、读书、写字,每周打卡,渐成常态;有的尝试力所能及的家务,做饭做菜、洗碗洗衣;有的走进社区,开展“爱心义卖”;有的下到田间地头,体验“双抢”的辛劳与新奇;有的合理规划,自己劳动攒钱,与妈妈一起穷游北京;有的与友相约,组织别开生面的“亲子诵读茶话会”;有的自制攻略、做好万全计划,练习独自一人离家远行……
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生活。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暑期生活的意蕴和价值是什么?
学生、家长对此都有怎样的体验和认识?
孩子如何才能真正享受假期,过得快乐、充实而有意义?
如果暑假是一幅作品,你会如何创作?
我想,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态度与认知,不同的设计思路与创作方法,定然呈现不一样的色泽与风景。
暑期生活是有别于学生在校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生活形态。有研究者如此描述,假期里,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无指导的自由、无教师直接介入的自主、无学生群体生活的自立状态”。为了更好地认识、探讨这一话题,有几个问题,值得思索——
01学生的暑假,谁做主?
学生的暑假,当然是学生做主。看似不用回答的问题,做起来却难。因为很多时候,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往往因缺乏或被认为缺乏完全独立自主、自由自立的意识和能力,主体性被弱化或忽视,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家长、同学、教师、社区、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处于被安排、被监督,甚至被控制的状态。
世界的大小,得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人都是在自己的经历经验中成长。学生在暑期生活中存在,是自己暑期生活的建构者,是暑期生活的主体。
02学习是学生的全部吗?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假期学习力下降,出现“暑假滑坡”,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用知识学习填充孩子的暑期生活,烧钱又烧脑。孩子很少有甚至根本就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其实,“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人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突破思想约束、思维禁锢,充分发挥个人爱好和潜能,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当中。
早在1930年,潘光旦先生即在《假期与知识生活的解放》一文中写道,假期是学生“解除痛苦回复自由的上好机会”,是促进人“知识生活的解放”。他提出,“在假期里,我便是我,而不是教员的学生。”当然,这里的“不是教员的学生”并非指完全不要学习。而是指去选择那些与单纯从课本、从教师、从教室课堂上获取知识不一样的求知方法,能在日常实际生活中、在社会大课堂里更自由地学习。“最上的是和事实直接接触,重在实验。”
因此,暑期是孩子个体生命实践展开,各项才能培育提升,身心发展成长非常重要的时光。他们不止是学生,还是“放假的孩子”“家庭的一员”“社区、社会、自然界的一员”,可以融“会休息的放假人”“会承担的家庭人”“会融入的社区人”“会玩中学的孩子”“自己发展的主人”等角色于一身。
03闲暇等于闲散、自由就是放任自流吗?
有研究者说,“闲暇,才是假期生活的意蕴所在。” 诚然,闲暇给人以最充分的“自由”,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却有很多人不见得真正理解闲暇,懂得如何享受闲暇。
美国学者纳什(Jay.B.Nash,1953)从自我建设角度划分了一个休闲等级模式图,提出“创造性地参与”“积极地参与”处在等级的高端,“放纵”“摆脱单调、消磨时间、寻求刺激”“解闷”处于等级的低端。闲暇不等于闲散,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
一直相信,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追求进步的驱动力是源自人自身的一种深沉的冲动。在暑假里,孩子置身于日常自然的家庭,复杂、多维、流动、开放的社区,直面的是一个真实鲜活、丰富立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学习无处不在,教育契机也无处不在。每一次知识技能的学以致用,每一次真实问题的探索解决,每一次才能的施展发挥,每一次对真实具体的情境、关系或事件的体验,每一次对课堂所学的反思,每一次视野的开阔、思想的进步,都会让孩子获得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力量,不断改善、自我养成。
认识到学生暑期生活的这一独特价值,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变得十分重要。
04如何为孩子假期生活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
家庭教育中关系构建要放在第一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教育关系对于孩子的发展和学习非常重要。
在假期里,孩子的内心生活、学习需求、成长的可能,有没有被看到、听到,进而理解、读懂?我们有没有真正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和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真实生命状态?有没有为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培育提供宽松、安全的环境与合理的资源支持?甚至于说,成人所秉持的信念、价值观,所依循的自身既有知识、能力,是否就一定能为孩子提供好的指导,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些,对家长的视野、教育敏感与开放度,无疑都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