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学,喜欢较劲,什么都非弄明白了不可。万一弄不明白了,也死不承认,很善于胡编乱造,蒙混过关。不过,我做人是很低调的,那么稀缺的优点,我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
前一个礼拜,偶尔看到一个叫“金日磾”的人名,我马上就兴奋地联想到了鸭绿江对岸的那位开国元勋,断定金日磾与他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同属金家“日”字辈。我花了一番功夫进行了考证,结果很痛苦。我不仅没有发觉两位“日”字辈有任何一点关系,还发觉“金日磾”三个字,我居然还念错两个。简直是奇耻大辱。
那么,这个“金日磾”是何许人也?我开始较劲了,强迫自己,要查一下他的祖宗十八代。如果能搞明白个中来龙去脉,顺便挖出一些能让我添油加醋、嚼舌头的奇闻逸事,岂不是大赚特赚了。
一查资料,这金日磾真还有些故事。
汉武帝时,北边的匈奴成了汉武帝的心病。汉武帝身边正好有位武将叫霍去病,大名基本与“好去病”同音。汉武帝就派他率万名骑兵越千余里北击匈奴。果然马到成功,大败匈奴,还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金日磾就是匈奴休屠王的王子,本不姓金。那年他与那尊祭天金人一并做汉朝俘虏时,才14岁,做了汉宫的养马奴。
真是“行行出状元”,因为马养得好,又慎行正派,这位品学兼优的匈奴俘虏被汉武帝破格提拔,连升N级,从养马打工摇身成了高级公务员,干到光禄大夫。汉武帝临终前还特指定他为托孤大臣。
班固《汉书》中记载,因为“笃敬寤主,忠信自著”,汉武帝念休屠以金人为祭天主,所以赐姓休屠王子为“金”。
本来这事就完了。可就是这金王子名字“日磾”的读音让我出了丑。我以为“日磾”的“日”念“ri ”,“磾”念“chan、dan”一类的。谁知两字都念错了,尤其那个“日”,居然念“密mi”,与“磾di”连起来念“迷笛midi”。这简直是对学中文的我极大地嘲讽。
你对我不仁,别怪我对你不义。我非要对那两个字的档案仔细甄别一下,看看有没有破“腚”可掏。
有位准学究提供了一个答案。
汉代有个字,——今天叫秃宝盖——“冖”,音mi。“冖”作声傍,在下添二横,成了形声字“日”继续读mi。两横是表示匈奴用布条扎束青少年发型的习俗。那个“磾”,是古代染丝织品“缯”的黑色染料,念“di”。所以,读作midi的“日磾”就是“黑布盖头的匈奴小孩”的意思。
看似无懈可击。但我就是不服。继续“扳车头”,果然柳暗花明。
有个汉字“冂”,意为远远的郊野,念jiong。“冃”,是在“冂”里添两横,念mao,卽今之“帽”字。《说文解字》解释:冃,是“小儿及蛮夷头衣也。……小儿未冠,夷狄未能言冠,故不冠而冃。……从冂。二,其饰也。”这个“冃”好像比“日”就“少年发束”而言更有说服力。说“日”是“冖”+“二”的形声字,故读mi,证据不充分。
那么“日”本身除了ri,是否还有mi的读音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汉武帝只赐了金日磾“金”姓,没有赐名。可见,名字还是沿用了他爹休屠王给取的“日磾”,同时把读音也延续了下来,叫midi。可见,在匈奴方言里,“日”的读音就是mi。
其次,汉族的许多地方,譬如宁波人,到现在说“今日”还是念“吉密jimi”。
最后,“日”也可念mi,有些汉字的形声结构就说得通了。汨罗江的“汨”,念mi,左形右声有案可查了。另有一字“䖑”本意为白虎,也读mì,左形右声也有案可查了。说到汨罗江的“汨”,有必要解释另一个字形相近的“汩”gu。两字左面均以水为形,“汨”右面为“日”,“汩”右面为“曰”。
汨罗江是水名,源出湘赣交界处,汨罗江的上游为“汨水”,经古罗城后为“罗水”。两水合流称汨罗江。
曰,是古汉语“说”的意思。“汩”即水说话也,是会意字。韩愈诗“汩汩几时休,从春复到秋”,由水流的迅疾比喻文思“汩汩而出”。另有一词“汩乱”,是以水流的喧嚣引申世事的纷扰。
回头再说金日磾他为汉室服务了三十五年,终年四十九岁。汉昭帝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赐谥号为敬侯。他的墓在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形状圆形,高12米,东宽41米,西宽42米,南长35.5米,北长36.3米,封土1万9千立方米。占地面积1480平方米,可谓气势磅礴,当年肯定奢靡豪华之极,不然也不会在今天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侧约100米处就是让金日磾国破家亡的霍去病的墓。不知风水是否犯冲?反正历史的进程就是周而复始的叙说着血淋淋的故事。
从匈奴休屠王子沦为汉室养马奴,再到汉朝光禄大夫、托孤大臣,大起大落紧接着再一路大起,寿终正寝。可是到了西汉末年王莽代汉时,不到百年,金日磾的后代就一路走背字,受到迫害。一部分逃到山东文登丛家砚,在那里不敢用汉武帝赐的“金”姓,改姓了丛。
今天一部分姓丛的,如果向我学习,就可以好好上溯一下,搞不好你祖先是匈奴人,你还是金日磾的后裔呢。当然,我这样的稀缺优点一般人是学不到,也没地方学的,因为我做人是很低调的,从来不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