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资本论·价值守恒定律
1.价值守恒
经济对于民生很重要,但是经济学却并不属于学术分科中的A类学科。这主要是因为,迄今为止,经济学尚未建立起普惠的数学模型。
有个成语叫宏图大业,我们把宏图视为河图,把大业视为洛书的展开。洛书是三阶幻方,河图可演化为二阶幻方。有没有一阶幻方?我们认为有,一阶幻方是一的自分形,也可以看成1的微积分运算。河图洛书的数值,就是一的微积分,它完全不同于阿拉伯数字,有最小量元1,所有的数字都由1叠加形成。10以内的数值,采取了平权设计,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十进制加权。如果把任意阶幻方中的所有数字都替换为1,就会形成平权幻方,但这样就失去了幻方丰富多彩的变化。就好比所有人都长着一样的脸,有完全一样的想法,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只有平等,没有差异,这是每个人真正想要的状态吗?恐怕不是。“大同”基础上的差异化分布,才是幻方无限迷人的魅力。而有了差异,实际就等于有了特权,重要的不是有没有特权,而是特权有没有受到规范场的约束。从而河图洛书,也可以看成是特权的规范场。
例如在洛书中,如果5不居中,就无法形成整体的共和效应。无论你怎么调整,都会格格不入。这是信息守恒的函中效应,能不能叫函中律?可以探讨。我们已经确定了函数逻辑中的时态律:当x时宜y。现在可以增加一条:在矩阵中必有中值x。中值不一定是5,也可以是变量,即便是三阶幻方,导入公差算法,就可以实现中值破5。这些算法都在信息守恒的范畴之内。
根据广义信息守恒,我们在广义资本论中给出了价值守恒定律:社会总成本(C)等于社会总利润(L),C/L≡1。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采用余值分析的方法,探寻商品价值,这个方法是好的,但是由于他并没有建立起价值守恒的理论基础,所以片面强调了资本家对于价值的占有。在广义资本论中,如果我们把资本家所得作为社会经济成本,那么商品价格中,排除资本家所得的部分,也可以看成“剩余价值”。设资本家所得为A,“剩余价值”为B,AB值的分配方式,就决定了社会属性。在广义资本论中,我们把社会大部分财富向少数人过度集中的模式,称为资本主义。社会大部分财富被多数人共享的模式,称为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建设,既要避免绝对平均倾向,使社会整体失去活力;也要避免两极固化,使头部产生脑瘤,整体健康受到威胁。
由于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先天缺陷,导致了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虽然也取得过一些不错的经济成果,最终却普遍陷入了困境。例如经济基础原本落后的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经发展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却在20世纪末整体崩盘,并且社会主义阵营的雪崩效应,成了整个20世纪,最震撼人心的历史事件。拯救社会主义,探索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必然要肩负的历史责任。
2.价值导衡
人人生而不等,但从让渡走向共和,却可以相向而行。
美国宪法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法理观,可当我们深度剖析人类文明史,就会察觉到人的权力、境遇很难做到绝对相等。这是环境优势、族群优势以及个体优势等交织汇聚,催生出的价值叠加效应。就拿日常的一天来说,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角落的人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当部分人沐浴在白日暖阳下悠然劳作,另一些人身处黑夜沉沉入眠;有的地区山林葱郁,负离子充沛,居民尽享清新空气,身心愉悦,而有的地方资源匮乏,连基础生存所需都捉襟见肘;更不消说,有人承祖上荫庇,生来富贵,少奋斗几十年,有的人却背负家族巨额债务,几辈子都难以翻身。
在中国,经济原本是经世济民之学,“致中和”,是其核心算法。而这一算法的信息模型,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总量是守恒的,河图总数是55点,洛书总数是45点,于是有:(55+45)/100=1,这还并不是奇特的地方,奇特在于,Ta给出了“诸方共和”的算法。河图四方公差为五,洛书八方互补为十,这都体现了信息的守恒性。
有句话说的很有意思:用你的五全五美,加上我的五全五美,就是十全十美。结合洛书,我们可以做以下演绎:用我的九全九美,加上你的一全一美,也是十全十美。用我的八全八美,加上你的二全二美,也是十全十美。用我的七全七美,加上你的三全三美,也是十全十美。用我的六全六美,加上你的四全四美,也是十全十美。这就是价值导衡。价值导衡的关键在于系统让渡,而非占有和剥夺弱势一方的权益。
共和从来不是起点的整齐划一,而是在社会运转的进程里,为每个人都给予适当的机会,当然也要有垃圾因素的降解机制。社会整体升降有序、吐故纳新,即便暂时产生一些问题,也能恢复勃勃生机,欣欣向荣,正如幻方那样,即便无穷阶界展开,只要每一个数值都“正位凝命”,则一切矛盾和冲突都将间格于无形。这里所说的“正位凝命”,指的就是函数适配。正如在洛书中,1与9互补为10,2与8互补为10,3与7互补为10,4与6互补为10,5与5自补为10。中庸之道,非不可能也,补天则成。分之以其分而万民不争。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