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有思想的人。父母的言传身教和从小对阅读的喜爱,让我觉得自己的价值观是很成熟的,也许是很深刻的。可每次当我真正动笔,想写出一点对别人有帮助的文章时,我那“深刻”的价值观就仿佛离我而去了。就像一潭水,你伸手进去抓,感觉到它在指尖溢满,抬手却什么也抓不出来。
今天我终于决定到自己思想的潭水中探寻一番。这个像背景音乐一样溶在我十六年生命里的,是怎样一套行为准则。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我至少应该先认识我自己,那个隐藏在深潭之下的真正的自己。
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听起来就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十六年来无知觉地做着各种各样的选择,现在又如何把那无数选择背后的思维过程想清楚,落在纸上?慢慢来罢,我想到了笑来老师的专栏。老师讲到的每一个概念,我是怎么践行的?我以为重要的我真的重视了吗?是时候在自己的行为中认识自己了。
以上我开始之前的思路历程,现在来进入主题吧。就从笑来老师介绍的第一个概念,注意力,开始吧。作为开始这个概念真的太大了。十六年来我的注意力都用在哪儿了?但我还是试试吧,就从我六年级休学在家的那一年开始。
那时候还小,对成长、对未来这些都不甚在意。那离我还太遥远。但就是那时候我休学了,每天有大把的时间供自己支配。现在回想起来,就是那会儿分配时间的方式,直接影响了我现在的时间安排。
说是供自己支配,其实都是爸爸在背后给我规划好了,我照着做就行。锻炼是必须的。每天早上半个小时的跑步也就成了爸爸最看重的一块儿。我最讨厌的一块儿。那时跑步几乎是我心里最大的压力,一想到起来要跑步就什么心情都没有了。但是就这么天天跑了一年,几乎没断过。什么跑完酣畅淋漓的感觉依然是没有的,但耐力就这么被训练出来了。初中高中,没再为长跑费过神,还加入了学校的越野队。现在想想,这真的是一种幸运。
那一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阅读。我最喜欢的事。阅读没有被指定什么名著之类的,只是有一定思想的,文字浅显好懂的书。所以虽然阅读是爸爸安排的课表上的一门课,我也很愿意用我的课余时间来把它继续下去。那时读的书也对我的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是在那时,我接触到了各种类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的格言警句。于是我越发觉得,读书很重要,这个习惯爱好我必须保持下去。一直读到现在,虽然每天能阅读的时间已经大不如从前了,但书依然一直陪着我,成为我闲来无事时的首要选择。又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吧,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空闲时间太容易被各种琐碎无关紧要的新闻头条、娱乐八卦什么的占满,要是没有阅读这个爱好,我每天的时间也就流失在这些手机屏幕的电子之中了。
说到这些屏幕电子,那年家里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开电视。这又是我爸那年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决定,而他产生的深远影响就是,我讨厌追剧,讨厌看那些无聊脑残的娱乐综艺,也懒得关注任何时事新闻。我看过的剧屈指可数,认识的明星也不多多少,娱乐圈那些莫名其妙的事也毫不感兴趣,并且到现在手机里依然没有关注有关新闻的公众号。最后一个确实不是什么好事,得改,但前两个习惯我简直无法想象它们节省了我多少注意力。
锻炼、阅读、不看电视。这就是那一年对我的时间分布的塑造。锻炼我现在依然不怎么主动去做,但学校有组织的一些活动,比如越野跑、网球什么的,我都乐于加入。就算没有,周末我也不爱宅在家里,非得出去几趟才觉得舒服。阅读也再不局限于读书,还有读专栏、读知乎,每次想到有这么多资源、信息就在那等着我去发现、去接受,我就感到兴奋,感到未来充满了希望,充满了阳光。我发现我几乎对各种知识都充满了兴趣,对各种能学到东西的活动也都想尝试一二。小时候一直羡慕别人有特殊的兴趣爱好,现在,我不再这么想了。不看电视,又帮我节省了多少时间可以用在户外活动、践行我发现的那些成长方法上。但不看新闻导致的一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也是这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喜欢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兴趣、满不在乎,这又是一个要改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