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是以进行性近端肌肉萎缩无力,伴肌纤维破坏与再生为主的一种肌肉变性性疾病。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而导致肌肉体积缩小的一种疾病。根据致病原因分为神经原性肌肉萎缩,肌原性肌肉萎缩和废用性肌肉萎缩。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是因脊髓前角细胞运动神经元变性,引起近端肌肉对称性、进行性萎缩和无力的致死性神经肌肉疾病。
㈠ 心脾气血虚损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肌肉萎缩,肌肉松弛,肌无力,心悸,腹胀。
2.辨证要点 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 气短懒言,或头晕目眩,或步履艰难,或蹒跚,或蹲起困难,或易于跌倒,或手不持重,或站立时脊柱前凸,或腹部挺出,或两足撇开,或肌肉蠕动,或呼吸及吞咽困难等。
【治则与选方】 补益气血,健脾养心;可选用人参养荣汤。
㈡ 脾肾阳虚,精气亏损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肌肉萎缩,肌肉松弛,肌无力,腰酸,腹胀。
2.辨证要点 面色萎黄,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 倦怠乏力,或耳鸣,或气短懒言,或头晕目眩,或步履艰难,或蹒跚,或蹲起困难,或易于跌倒,或手不持重,或站立时脊柱前凸,或腹部挺出,或两足撇开,或肌肉蠕动,或呼吸及吞咽困难,或大便溏泄等。
【治则与选方】 补益脾肾,化生阳气;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与右归丸合方。
㈢ 肝肾精血虚损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肌肉萎缩,肌肉松弛,肌无力,腰酸,两目干涩。
2.辨证要点 面色不荣,口干咽燥,舌质淡红,苔薄,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 倦怠乏力,或耳鸣,或指甲无泽,或胁胀,或头晕目眩,或步履艰难,或蹒跚,或蹲起困难,或易于跌倒,或手不持重,或站立时脊柱前凸,或腹部挺出,或两足撇开,或肌肉蠕动,或呼吸及吞咽困难等。
【治则与选方】 滋补肝肾,化生精血;可选用龟鹿二仙胶、二至丸与海蛤汤合方。
㈣ 肝肾阴亏热扰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肌肉萎缩,肌肉松弛,肌无力,腰膝酸软,胁胀。
2.辨证要点 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
3.可能伴随的症状 面色潮红,或盗汗,或耳鸣,或两目干涩,或头晕目眩,或步履艰难,或蹒跚,或蹲起困难,或易于跌倒,或手不持重,或站立时脊柱前凸,或腹部挺出,或两足撇开,或肌肉蠕动,或呼吸及吞咽困难等。
【治则与选方】 滋补肝肾,化生阴津;可选用六味地黄丸与大补阴丸合方。
㈤ 脾胃虚弱,痰湿蕴结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肌肉萎缩,肌肉松弛,肌无力,脘腹痞闷。
2.辨证要点 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腻或厚,脉沉弱或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 面色萎黄,或不思饮食,或食则腹胀,或头沉头昏,或步履艰难,或蹒跚,或蹲起困难,或易于跌倒,或手不持重,或站立时脊柱前凸,或腹部挺出,或两足撇开,或肌肉蠕动,或呼吸及吞咽困难,或大便溏泄等。
【治则与选方】 健脾和胃,燥湿化痰;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与涤痰汤合方。
㈥ 湿热蕴结,浸淫筋脉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肌肉萎缩,肌肉松弛,肌无力,脘腹痞闷。
2.辨证要点 口苦口腻,肢体烦重,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脉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 肢体麻木,或肢体浮肿,或不思饮食,或食则腹胀,或头沉头昏,或步履艰难,或蹒跚,或蹲起困难,或易于跌倒,或手不持重,或站立时脊柱前凸,或腹部挺出,或两足撇开,或肌肉蠕动,或呼吸及吞咽困难,或大便不爽等。
【治则与选方】 清热燥湿,通利筋脉;可选用四妙丸与牡蛎泽泻散合方。
㈦ 痰热肆虐,瘀血阻滞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肌肉萎缩,肌肉松弛,肌无力。
2.辨证要点 口苦口腻,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或厚,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 肢体烦重,或肢体隐痛如刺,或肢体浮肿,或头沉头昏,或步履艰难,或蹒跚,或蹲起困难,或易于跌倒,或手不持重,或站立时脊柱前凸,或腹部挺出,或两足撇开,或肌肉蠕动,或呼吸及吞咽困难,或大便不爽等。
【治则与选方】 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可选用清气化痰丸与蛭虻归草汤合方。
㈧ 肝气郁结,瘀血阻滞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肌肉萎缩,肌肉松弛,肌无力,精神抑郁。
2.辨证要点 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或厚,脉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 焦虑不安,或急躁易怒,或胸胁胀闷,或头痛,或步履艰难,或蹒跚,或蹲起困难,或易于跌倒,或手不持重,或站立时脊柱前凸,或腹部挺出,或两足撇开,或肌肉蠕动,或呼吸及吞咽困难等。
【治则与选方】 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可选用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与桂枝茯苓丸合方。
㈨ 阳明热结,痰瘀阻滞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 肌肉萎缩,肌肉松弛,肌无力,大便干结。
2.辨证要点 口苦口臭,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或厚,脉沉滑或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 脘腹胀满痞塞,或头痛,或步履艰难,或蹒跚,或蹲起困难,或易于跌倒,或手不持重,或站立时脊柱前凸,或腹部挺出,或两足撇开,或肌肉蠕动,或呼吸及吞咽困难等。
【治则与选方】 清泻热结,燥湿化痰,活血化瘀;可选用大承气汤、二陈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