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的旅行

《鳗鱼的旅行》作者是瑞典作家 帕特里克•斯文松。

本书采用双线结构,通过鳗鱼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一个讲述人类关于鳗鱼的研究;另一个是作者与父亲在小溪边钓鳗鱼的经历;

这本书既是一本科普鳗鱼的书籍,也叙述了作者与父亲深厚的情谊。算是科普与人文,自然与情感交融一起的书。

鳗鱼,根据人类已知的认知,是在一个马尾藻的海域出生,出生的时候大概只有几厘米长(大概2-3厘米),通体透明,像柳树叶子一样,故称为“柳叶体幼体”,柳叶体幼体出生后,顺着温暖的暖流游向欧洲大陆,在此期间幼体会不断地成长,当到达欧洲大陆边缘的时候,已经成长为“玻璃鳗”,玻璃鳗也是透明的,只是比柳叶体幼体长一些,大概有10-20厘米。玻璃鳗会继续向欧洲的淡水区域游去,在此过程中会进化成“黄鳗”,黄鳗身体成黄色,身形长形,像蛇,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鳗鱼,黄鳗在向大陆淡水区域游向的过程中,会选择一处地方---一个池塘,一个小溪,一个湖泊,总之是黄鳗认为合适的地方,待在那里,一直生活下去。黄鳗在选择的地方生活着,等待着,直到某一天,也许是20年后,也许是70年后,突然收到某种召唤,也许是死亡的临近,也许是繁衍的冲动,它们再次洄游几千里,越过重重困难,回到它们的出生地---马尾藻海,回到那里繁衍和生命的结束。在洄游的过程中,黄鳗身体发生变化,颜色呈暗黑色,这样,鳗鱼进化到第四阶段---银鳗,这一阶段银鳗身体发生变化,身体器官如胃融化了,它们不在进食,满肚子装着精子或卵子,它们靠着存储在身体的脂肪洄游,回到千里之外的马尾藻海, 在那边产下后代,然后悄悄的死亡,完成自己生命的任务。

人类认识鳗鱼也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最早有文字记载对鳗鱼的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研究的是鳗鱼从何而来,当时得到的结论是鳗鱼从淤泥凭空出现,也可以说“干燥的土壤,在一场一定量的雷雨之后,鳗鱼就出现了”;现在我们看起来,是不科学的,这也说明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关于鳗鱼的来由,亚里士多德之后,也有人说是鳗鱼与石头的摩擦而出生的......等等

人类认识鳗鱼的过程继续发展,后来,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他在年轻的时候,解剖几百条鳗鱼试图找到鳗鱼的生殖器官,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不知道鳗鱼有三次进化,四个生命阶段,每一个生命阶段完全不一样。在不正确的阶段去寻找答案,当然会找不到的。

再后来就是丹麦海洋学家施密特,他花了近20年,跨越4个战争年代,抛家弃子,远洋出海,终于在马尾藻海,找到了大量的“柳叶状幼体”,确定了鳗鱼的最初出生地。

其实这里有问题,在其他海域,如欧洲大陆边缘、美洲海域都找不到或者找到少量的柳叶体幼体,而在马尾藻海域找到了6千条以上的幼体,就确定鳗鱼的最初出生地是马尾藻海,这个说法有点不严谨。当然,我们现在依旧没有找到更可靠的鳗鱼的出生地,所以就认同了马尾藻海就是它们的出生地啦。

关于鳗鱼,我们人类认识了一些,但还有一些认知空白。如没有人见过鳗鱼交配;也没有人在马尾藻海域找到一只鳗鱼尸体,感觉死去的鳗鱼就凭空地从世界消失了;

还有认知空白就是“圈养”的鳗鱼会“暂停”进化;这个有两个实际例子,一条叫Brankevik Eel的鳗鱼,在19世纪,被一个8岁小男孩抓住并且放进一口满是淤泥的井里,封上了井盖,里面的鳗鱼靠一些枯枝败叶、井里的生物为食。在150年之后,2009年,人们打开井盖,抽完里面的污水和淤泥,找到了那条鳗鱼,它依旧活着,身体还是40厘米的长度,其他的没有变化; 这条鳗鱼困在枯井里,没有适当的条件和时机,它再也没有进化为“银鳗”;另一条叫Pute的鳗鱼,被一个男孩抓到并放在水族箱里饲养,88年后,这条鳗鱼死了,死的时候,依旧保持当初的长度和身形。通过这两个例子,人们知道了,在某些受限制的条件下,鳗鱼就像被按住“暂停键”一样,停止了进化。于是人们就好奇是什么力量让它进化的?

另一个空白就是在池塘里生活了几十年的鳗鱼,又是根据什么洄游马尾藻海呢?难道到了某个时间,一个声音告知它:“喂,鳗鱼,你该回家了”......

还有一个更好奇的事情,现代人们在打捞洄游马尾藻海的鳗鱼中,发现不同了大小、形状各不同的鳗鱼,有的鳗鱼,有的只有十几厘米,有的几十厘米;有点年龄只有两岁,有的有20多岁,甚至还有更年长的。这些不同年龄的鳗鱼都洄游到出生地,为什么两年的鳗鱼也洄游呢?显然,鳗鱼不是以年龄来计算的,似乎以状态来计算,这可以说明那只两岁的鳗鱼,在2岁的年龄就进化成终态----银鳗。

还有一个关于出生地--马尾藻海的问题。现代人们做了一个实验,对700多只鳗鱼安装了位置定位器,在不同的海域放生鳗鱼,让它们自由生活,观察它们最终的去处。最终的实验结果很奇怪,700多只鳗鱼只有200多只发回了位置信息,而这200多只鳗鱼没有一只到达了马尾藻海,都是在去马尾藻的路上。这个实验似乎告诉我们人类:鳗鱼还不想把它的所有秘密告诉我们。

以上都是鳗鱼的未知的谜。

写了这么多,我就想问一个问题:我们人类为什么去花这么多精力去研究另一个物种?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无非是经典的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换句话说,鳗鱼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在我们知道了,鳗鱼是从马尾藻海而来,最终又回到马尾藻海,周而复始,又轮回到起点。同样地问我们自己,我们人类从何而来,又到哪里去呢?

一只鳗鱼,有三次蜕变,四个生命阶段-----柳叶幼体、玻璃鳗鱼、黄鳗、银鳗鱼;每个阶段都不一样,每个阶段都代表了一个状态。


状态,在我们人类似乎也有类似的情况:

小时候,特别是婴幼时期,特别依赖父母,父母就是自己的天;

后来长大了一些,到了青春期,叛逆了,特别希望自己赶快长大,离开父母;

到了大学,开始独立了,父母说什么都不理,很不理解父母;

再到后来,自己也成家了,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就更少关注父母了;

随着自己孩子的长大,自己成为孩子的一片天;

以上这些是人生几个阶段。小时候十分依赖父母;到了自己长大一些,就想离开父母;在到后来,就自然不自然地想成家,组建家庭;再到后来,就是孩子的一片天了......

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状态,每进入一个新的状态,都是一次成长,一次蜕变。这一点很像鳗鱼。

鳗鱼的科普,以及由此而来的漫谈人生就说这么多,下面再说下书中另一条线---作者与他父亲的关系。


通过书中了解到,作者与他父亲的关系,也像鳗鱼的蜕变过程。小时候很喜欢父亲,跟父亲去溪边抓鳗鱼,很喜欢和父亲一起玩,长大了特别是读大学了,很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的所在所为,进而很少回家;到后来的父亲的生病,到病危,才理解父亲,体会到父亲的爱,最后去实践一次钓鳗鱼的过程,满满的都是回忆。这里也映射了作者的一次次蜕变,暗含了作者也将成家,走上他父亲的路.......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科普和人文的书,值得读一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