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觉醒销冠实验室的“群动力”,我终于看完了书架上积尘已久的《影响力》。当看完最后一页时,合上书,我不由得会心一笑。
原来那些让我们事后拍大腿后悔的选择、不自觉跟着别人走的举动,不是因为“不够理智”,而是脑子里藏着太多没被察觉的固定思维习惯。
我们总以为自己在主动做决定,却常常被“互惠”“喜好”“稀缺”这些“影响力武器”轻轻牵动,像被无形的线引导着,做出连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选择。
读了这本书,我终于看清这些“武器”的模样,也终于明白:看懂影响力,不仅能避开别人的“套路”,更能用来管好自己。
一、藏在生活里的七大“影响力武器”
书里提到的七大影响力武器,没有高深的理论,反而全是我们日常会遇到的场景——只是以前没发现,原来这些小事背后都藏着“心理逻辑”。
1.互惠:只要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心里就会生出一种“亏欠感”,忍不住想以同样的方式回报。
前几天带娃去公园时,我就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把这种感觉。那天出门太急,忘了带点零食,娃盯着别人的零食袋时,旁边一位同带娃的宝妈笑着递来一包草莓干。我家娃眼睛瞬间亮了,接过就甜甜地说“谢谢阿姨”,而我站在旁边,手都不知道往哪放——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揪了一下,满脑子都是“人家给了娃吃的,我总得做点什么才好”。
后来出了公园,我特意绕到便利店买了两盒酸奶,又跑回去递给她的小宝。直到看着对方接过酸奶笑起来,我心里那点“亏欠感”才算落了地。
原来“互惠”从不是“强迫”,而是人心底对“公平”的本能追求:不想欠人情,更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不懂事”。
2.喜好:人会不自觉地喜欢那些赞美自己的人,也更容易答应喜欢的人的请求。
我家楼下水果店老板,更是把“喜好套路”玩明白了。每次我带娃去买水果,他准会凑过来,眼睛盯着娃手里的玩具笑:“这小家伙真机灵!”要么就夸“你家娃说话这么清楚,比我家那小子强多了”。
我明明知道他是做生意,可谁能拒绝夸自家娃的人啊!本来只想买3斤苹果给娃当辅食,最后总会顺手再拿一串葡萄、一兜橘子,手里的购物袋越来越沉,心里却美滋滋的——果然,真诚的赞美永远管用啊!
3.社会认同:人在陌生或不确定的环境中,会下意识把别人的行为当成“标准答案”,觉得“多数人选的,总不会错”。
十一去海边玩,到饭点犯了难——海边一排餐厅,我没做攻略,也没人推荐,站在路口盯着招牌发愣。最后呢?我还是扎进了那家门口摆着“本地人常来”牌子、里面坐满人的店。
读到《影响力》才知道,我妥妥的被“社会认同”拿捏了——人在陌生环境里,总下意识把别人的行为当“标准答案”,觉得“多数人选的,总不会错”。这样多省事啊,不用查点评、不用比价格,跟着人群走,就能少踩点坑。
4.权威:“权威”的力量常常让人忽略“常识”,只要是正统的权威说的话,哪怕有点不对劲,我们也会下意识相信。
书里那个“护士执行错误医嘱”的案例,让人匪夷所思:医生竟开了“给肛门点耳用药水”的荒唐医嘱,护士明明觉得“这不对”,可一想到“医生是权威,经验比我丰富”,还是硬着头皮照做了。
这像极了我刚入职时的经历:领导让我把一份明显有数据错误的报告提交给客户,我盯着错误处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点了“发送”——理由很简单:“领导经验比我丰富,肯定有他的道理。”
5.稀缺:“稀缺”原理抓的是人的“损失厌恶”:对“失去”的恐惧,远比“得到”的渴望更能推动行动。
小米早期的饥饿营销,大概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为抢一部标注“限量发售、手慢无”的手机,定闹钟,盯着屏幕刷新,能捧着新手机的成就感,比考了好成绩还强烈。
读了书才懂,我们抢的哪里是手机,是被“稀缺”放大的“占有欲”——商家太懂人性:越难得到的东西,越会让人觉得“珍贵”。
上次陪朋友看房时,中介的操作更绝:刚带我们进小区就说“这户型全小区只剩两套,昨天有对小夫妻差点交定金”;见我们犹豫,他突然接起电话,语气急促地说“李姐,您说那套三居室?刚有客户付了意向金,您要想要得赶紧过来!”
后来朋友才从小区物业那知道,所谓的“李姐”根本不存在,全是中介演给我们看的“竞争戏码”。可不得不承认,当时听到“只剩两套”“有人付意向金”时,心里确实慌了——怕“错过”,所以更想“抓住”。
6.承诺和一致:一旦做出承诺,人就会努力保持行动的一致性,不想让自己“说话不算数”。
你否也在朋友圈立过flag?比如“连续健身30天”“月底前读完3本书”?我就曾在朋友圈公开承诺“连续运动100天”,还每天坚持打卡,最后竟真的完成了目标。中间有好几次累到想放弃——加班到晚上9点,实在不想再去跑步;周末想睡懒觉,根本不想早起做瑜伽。
可一想到朋友圈里的承诺,想到朋友们的点赞和“加油”,就觉得“要是放弃了,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没毅力”,最后还是咬着牙爬起来继续。
原来“公众承诺”的力量这么大:它不仅是给别人看的,更是给自己的“约束”——人天生害怕“言行不一”,怕自己对自己失望,更怕别人觉得自己“不靠谱”。
7.联盟:“联盟”原理讲的是“身份认同”:人更容易顺从那些和自己有共同身份的人,也更愿意和“一伙的人”一起解决问题。
这让我想起公司里的项目争论:之前团队因为项目开发方向吵得不可开交,A说“该先做用户调研”,B说“该先搭技术框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方案最对,会议开了一下午都没结果。现在回头想,要是当时能试着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想想A为什么在意用户调研(怕做出来的东西没人用),B为什么急着搭框架(怕后期赶不上进度),或许就能找到“我们都是为了项目好”的共同身份,慢慢形成“联盟感”。
毕竟,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赢了争论”,而是“做好项目”;当大家意识到“我们是一伙的”,分歧自然就少了。
二、用影响力“管好自己”,才是真本事
书里最让我受益的,不是“如何识破别人的套路”,而是“如何用这些原理影响自己”。毕竟,能管好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1.写下来:把目标拆成“每日小任务”
想让自己坚持行动,先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再把它拆成详细的计划——最好具体到每天要做什么,比如“每天读20页书”“每天写一篇文章”,然后把计划写在纸上,贴在书桌前。
书面计划的力量远比“记在脑子里”强:没有书面记录时,我们很容易找借口拖延,重要的任务拖到晚上,又会满怀愧疚地埋怨自己“浪费了一天”;但写下来的计划像一个“监督者”,时刻提醒我们“该行动了”。
2.先“承诺”,再行动
每次开始计划前,试着在心里默默说一句:“我现在要做XX,今天必须完成XX任务”,然后深呼吸,正式投入。
这背后是“承诺和一致”原理在起作用——书面计划是“外在承诺”,心里的默念是“内在承诺”,双重承诺会让我们更倾向于坚持行动。人天生害怕言行不一致:一方面,言行不一容易造成“认知失调”,让我们对自己产生怀疑(“我明明说要看书,怎么又在刷手机?”);
另一方面,社会也不喜欢“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在内在和外在的压力下,我们会不自觉地朝着“实现承诺”的方向走。
一旦我们做出了选择(比如“我要完成这个计划”),就会更坚信这个选择是对的,也会更珍惜自己付出的努力。
3.用“稀缺”逼自己高效
制作一张时间进度表,给每项计划都设一个截止时间,比如“本周内读完第一章”“月底前完成报告初稿”,然后每天记录计划的完成情况。
当我们知道“时间有限”时,会自动提高工作效率,生怕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时间进度表会带来一种“紧迫感”:看到还有很多计划没完成,而每天的时间就那么多,我们会下意识地加快脚步,不敢再拖延。
就像上班时,我们总觉得业余时间不够用,于是会认真安排下班时间——每天抽半小时阅读,每周学一次技能,生怕浪费了“有限的空闲”。这背后还有“损失厌恶”的倾向:对“失去时间”“完不成计划”的恐惧,比“完成计划能得到什么”的喜悦,更能推动我们行动。
4.找对环境,借“群体力”带动自己
想专注学习或工作,别总待在家里,去图书馆或自习室试试。在图书馆里,周围的人都在安静看书,我们会下意识地模仿他们的行为——拿出书本,静下心来学习;同时,我们会产生“身份认同”:“他们在学习,我也是来学习的,我们是一类人”,这种“联盟感”会让我们更愿意坚持学习。
就像我们在觉醒销冠实验室里,假期之间人难免会产品懈怠,但是想到群里还要打卡,而且已经有人已经一早就打卡了,所以就提醒自己空闲要好好看书,然后构思写读后感。
5.给努力“甜一点”:用奖励养出好习惯
每完成一项计划,或者连续学习40-60分钟,就停下来休息5-10分钟,然后奖励自己一块巧克力或是一杯咖啡,或者对着镜子说一句“我真棒”。
长时间学习会让大脑疲劳,片刻休息能帮大脑恢复效率;而奖励就像“给自己的恩惠”,我们会潜意识地“回报”这份恩惠——下一次学习时更努力。而且,咖啡和巧克力能带来愉悦感,自我鼓励能提升自信心,我们会慢慢把“学习”和“快乐”关联起来,觉得学习也是“甜的”。
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奖励”就是那抹“蜂蜜”,让枯燥的坚持变得有盼头。
6.找个“榜样”当“灯塔”
给自己选一个榜样,把他/她的照片或名言贴在显眼的地方——比如电脑桌面、手机壁纸、书桌前的墙上,让自己每天都能看到。
我们要控制住那些想放弃的念头,用自律对抗惰性,既不被暂时的失败打垮,也不被小小的成功冲昏头脑。
榜样的力量,从来不是“让我们变成他”,而是在我们想放弃时,提醒我们“还有人这样坚持着”,也让我们相信“自己也可以”。
三、结尾:影响力是镜子,更是主动权
读完《影响力》,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套路别人”,而是“终于看懂了自己”——原来那些“忍不住的选择”“坚持不下去的计划”,都不是因为“自己没毅力”,而是没找到背后的“心理逻辑”。
影响力从来不是“操控别人的工具”,而是一面“看清自己的镜子”:它让我们知道,为什么会被别人影响,也让我们明白,如何才能不被自己的“惰性”影响。
毕竟,真正的影响力,不是影响别人,而是掌控自己——当我们能管好自己时,就已经赢了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