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二十三,过农历小年,也是春节前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了,在我们小镇上,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餐点。自从我前些日子回到老家,疼惜我的奶奶便变着花样做些好吃的,小年这一天不例外的准备了我极喜爱的吃食,也是一种传统点心——祭灶饼。
说起祭灶饼,这跟小年的风俗息息相关。在我的家乡,小年又叫祭灶节,按照老人们的说法,是祭祀灶王爷的日子。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过去,家家户户都要省吃俭用,但是对保佑贫苦百姓的灶王爷,大家都会想着法子来敬拜。祭灶饼就是老百姓们传承下来的一种吃食,不仅会用来祭祀灶君,自己也会吃。奶奶在做饼这方面是行家,妈妈也跟着做了这些年,现在姐姐也越来越熟练,有时候想起来,做点心也是一门手艺,传承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亲情的延续。
制作祭灶饼的原料简单易得,这也许是能够在贫苦的过去一直流传的原因。既然是饼类的食物,那么面粉和发酵粉是必备的,馅料则需要准备砂糖,芝麻和香油。一般在厨房里我只能打个下手,也因为常常帮不上忙,奶奶干脆就让我在一旁等着吃,我落个闲却不想离开,陪着长辈们唠唠嗑,顺便也观摩着怎样做饼。和面是个技术活,上了年纪之后,奶奶会让姐姐帮忙和面,看着姐姐一边加水一边揉面,也倒是有趣的很,面团在她手里很少会出现“稀面糊”或者是“干面涂”的情况。据说曾经家里和面最好的是我老爸,后来姐姐做的越来越好,而他则常感慨后生可畏,反倒偷了闲省去了和面的力气!
活好了面团需要等着发酵,这时候就开始准备馅料。我还记得小时候没有料理机,爷爷会把芝麻和砂糖倒入臼里,用杵一点一点磨碎,而后再放入钵里,加上香油拌匀。因为臼的容量就那么大,要备足一家人的馅料则需要分多次加工才能完成。这些年生活渐渐宽裕些,有了料理机之后,就直接用机器去完成这个工序。馅料也是有讲究的,要用本年的黑芝麻和家乡特产的小磨香油,那样做出来的馅料才会出香。
面团发酵好了,馅料也准备就绪,之后就是包饼团。把面团分成大致均匀的面剂子,然后用手扩成带有凹沟的面皮,而后用勺子加一勺馅料,先是团成包子,然后再压扁成饼状,裹上一圈芝麻。虽说包饺子包汤圆我都不在话下,但是包饼团对我来说还是有些难度。面皮要不厚不薄,馅料也得不多不少,要不然就会出现皮儿兜不住馅儿,亦或是馅儿少皮儿厚的情况。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上锅烙饼,这时候我的馋虫已经不容我多想,只盼着早点吃到饼。
祭灶饼既是家乡流传的风俗,也是我们家里情感交流的特殊方式。老一辈的亲人们或多或少地经历过饥荒的年代,那时候都是自己动手做些吃食,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以买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但是他们依旧不改做家常点心的习惯。想起去年在达城未能回家,奶奶在电话里说,等你回来,哪天想吃就做给你吃。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家没有口齿间亲密的话语,祭灶饼,就是奶奶浓情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