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创分享第44天
今天的小组中老师帮助我觉察到自己一个问题:“就是说我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即使自己并不喜欢或不认同,也不会去打断”。我的理由是:“我觉得我打断了别人讲话,会伤害到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所以我会选择忍耐”。但是小组成员反馈给我的却是:“有些时候她其实已经在没话找话了,这种时候特别需要有人来打断她而解除她的压力。”当我听到这样的反馈我其实很意外,我从来没有听过还有这种被“打断”的需求,就是说我之前以为的打断别人是伤害别人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原来我以为的不一定就是我以为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把自己以为的强加到加到别人的头上,却从来没有问过别人是怎么以为的。虽然有时候是善意的,但是这种善意如果不是别人想要的,就会无形中伤害到别人。
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中,我们往往会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对方,并且觉得我已经把我认为最好的给你了,我已经尽力了,如果你不接受,就是你不知好歹。但是被动接受的一方并不会感受到快乐,因为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还会觉得你没有关注到他想要的是什么而感到失落………。而给予的一方就也会觉得很委屈,我都倾尽所有了,你还不满意,你到底是要怎样………接下来发生的事可想而知:双方都会感到委屈、伤心、进而愤怒。
对孩子也是一样的,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这样都是为你好”,孩子常常会说:“谁让你对我好了”。到这里似乎是出现了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而事实上是什么样呢,父母的潜台词是:“我把心都挖给你了,你还不听我的,我好委屈”;孩子的潜台词是:“我不想要的你硬塞给我,我也很委屈”。这样的话本来是应该相亲相爱的人,却在相互伤害。
所以说,我们以为的东西一定要经过确认才能继续这样以为,没有经过确认的以为就真的不一定就是我们以为的。把我以为的,你以为的,变成我们以为的,才是真的以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