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戏剧治疗有一个门派叫做角色理论Role Theory,说的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角色库,里面有很多的角色,因为不同环境自身性格各种原因会显现发展出不同的角色。我们常常会用一个叫做Hero's journey英雄之旅的方法让客户讲一个故事,里面有四个角色:who are you你是谁, who are you going to be你想成为什么, who can help you谁可以帮助你, who is stopping you谁在阻止你。这些角色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非常现实的,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是当下的一个评估。
推荐你试试看评估一下自己哦!
我们每个人取悦的属性和意义都不大一样呢。如果你说高中的话,可能是然后特别想要融入一个集体,或者考上大学,获得一种归属感,和价值感?如果是现在的话,可能是想要逃避面对自己,逃避孤独,然后希望从他人身上获得依赖?
我想想啊,我的取悦人格可能是从出生开始就有了的。我在想你说的潮汕给你带来的一些外在的影响,那我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生活环境吧。我是苏州阳澄湖这边长大的(是的就是阳澄湖大闸蟹),虽然没有城里那种一首茉莉花,一碗焖肉面,一隅小桥流水的生活,但也是从小浸泡在吴侬软语,小资思想中。成长过程中,苏州的流水经济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和增长,计划生育在我出生的时候已经普及了,我得益于独生子女不用竞争资源,还有城市的发展能够有机会从镇上一步一步到城里,看到一个(那个时候以为)更大的世界,也就有了很大的野心。虽然我们里上海很近,但是苏州的骨子里是安逸。特别适合养老和度假哈哈。这个是外部的环境,总结一下就是小富农思想,找一份工作结个婚,安安心心过几日就好了。
成长环境呢,我觉得可能是用矛盾来总结吧。我小的时候蛮活泼,也很有自己想法的,不是说现在不是那样,只是你也知道,多多少少会被外界的声音所打压而封闭自己。被父母保护的太好,性格又有点太自我,青春期开始就在学校受了搓。成绩下降,遇到同学的精神暴力,加上了学校这个小型社会要求服从和竞争单一价值观的打压,我开始不知道该怎么样与人相处。就是那种,明明就一直在做自己,为什么这个世界那么陌生?
我爸是个传统家长型的男人。三年级之前,他在南京当兵,每个月我妈会带我去南京找他。听我爸说,那个时候每一次离别我都会哭的撕心裂肺,不愿离开。可能他也有那么多年没有在我身边的遗憾,回来了以后加倍的想要对我好,有不会用言语表达,体现就变成了包办。我妈是个感性动物,真的是用水做的苏州女人。她后来有跟我说,在我还是婴儿的时候,她会对我一直哭一直哭,我就在那里一声不吭看着她。
但是这些我真的记不起来了。记得的就是我们家一直吵架,打架,父母沟通有问题。然后这两个人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我也是我父母的桥梁哦
零零碎碎,我的取悦有两个点。一个是小家庭,我会无意识的牺牲自己,来获得家庭的平和。因为父母无法理解对方表达和索取爱的方式,让我常常处于一种不安的感觉,我觉得没有了我他们无法“沟通(无法用正常人好好说话的方式)”这种家庭的黏连,不尊重他人独立性,想要通过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拯救他人,获得内心的平静,带到了我的朋友交往和工作上。
第二个是大环境的自我,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的期待有冲突。我的身边同学都学理科,都上好学校,都学计算机会计金融,于是我也这么做了。我害怕找不到工作,害怕不随大流,害怕别人的评价。但是紧接着就是毕业找工作谈恋爱,买房子结婚,这样的一个按部就班,人生列表打勾勾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说我不想要这些,但是明明还可以有别的方式生活,别的价值去创造呀。我想了一想,这份取悦感可能是对权威的害怕吧,可能跟学校里面老师的关系有关系。
本质上都是自我价值的问题,不过第二点比第一点好解决多了。虽然知道了也并不代表就能解决,但知道就有方向去做了。我可能就是不断的,通过努力,通过帮助,通过与自己对话,首先说服了自己——自己在自我表达上是有天赋的,原来别人没有和我一样这么想,原来这样相处也可以,然后身边的人看到了你内心的坚定和外在的成果,就会开始支持你,相信你。
好像只有跳脱一个固有的环境,获得一个distance,才能够更好的审视自己,找到一些新的想法呢。
而我写自己写的信是关于第一点的(两天后继续)这个其实在心理学上叫做边界感。我们中国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不清了,你看微博上每个人都像是人家爹妈和老师一样操着心。可是你是谁啊!你凭什么去随便说别人啊!哈哈哈!就连爹妈也不应该管着啊,大家没那么熟!
我还没有做到诶,但是常常意识到“这不是我的责任,他们也有能力自己却解决”会感觉轻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