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
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
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
靖康元年,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不少人认为本书主观性太强,作者夹带私货。其实,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作者不是想写一本四平八稳的中正平和的所谓学术著作,而是很详细地叙述了一段貌似知名度很高却有很多细节不为人所知的历史,并渗透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这当然会有主观性,但历史本身就是主观的。作者能做到史实尽量准确,并以自己的思考引发读者的思考,已经很难得了。
作者在后记中写到:在任何时候,危机和盛世只差一步而已。和平并不是一种必然,它要求我们怀着谦卑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学习世界所长的同时,避免自大与狂傲。
更重要的是,必须有意识地避免战争,谦卑不是错,错判了形势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任何形势都是环环相扣的,一旦迈出了第一步,不仅无法回头,而且也无法把握未来的走向了。
认认真真读完,结结实实沉默。宋朝重文轻武之后,子孙皇帝都温文尔雅,没有武学因子。不爱打仗,不会打仗。偏偏宋朝这些文人大官都有一颗强烈的民族荣辱心,对“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
于是,徽宗在大臣的建议下,“联金抗辽”,企图通过外交手段和小聪明,加之一点点的武力,要回燕云十六州。
可是,草原民族就是傻子吗?一而再再而三的失信,让金国彻底没了耐心,收拾完大辽,接着开始收拾大宋。
宋徽宗、宋钦宗的昏庸和不坚定,也是无敌了。最后失败了,被人强行割地赔款这么多,还都妄想通过自己亲自出马求情减免。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信誉值为负了吗?
于是,葫芦娃救爷爷般的去一个扣一个,两个皇帝都被掳走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最终承担后果的是汴京城的一城百姓,和后宫的嫔妃公主们。男人犯下的错,最终让女人来还。汴京之围,围的让人心塞。
历史面前凸显了个人的渺小与无力,人和人在本质上的差别不大,但是扮演角色的差别比人和狗还大,有多少人能凭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改变历史的走向呢?
在读书的时候看到很多书友在争论,历史本就是一场竞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察、不同的记忆、不同的感受之间的竞争。
读这本书,让我对靖康之耻的始末都有了了解,对于《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都有了较为清晰的定位,五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