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别人的好”
——重新学习笑来老师《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笔记专题(17)
一、讲了什么
这篇文章打磨的概念是“别人的好”,因为看得见别人的好才能获得新生。
二、怎么讲的(结构和内容)
作者从文森特•鲁吉罗的《超越感觉》这本书中引出了人生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不好,你也不好
第二个阶段:我不好,但是你挺好的
第三个阶段:我挺好的,但是你不好
第四个阶段: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围绕着这四个阶段,讲了3个观点:
第一,绝大多数人总是在第二和第三个阶段反复穿梭,也就是要么我好你不好;要么我不好,你挺好。
第二,第四个阶段极其美好,但要到达却难上加难。
第三,主动应用元认知能力,专注于自己的成长才是唯一靠谱的方法论。
作者对自己提出的三个观点进行了论证。
第一点论证过程:
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当然就是第一种情况:“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时候,我们经常的窘境是:“我错了,你们都对……”
这种早期的状态,常常会影响绝大多数人以后的状态。早期的“被压抑”最终可能形成日后的“报复式反应”……于是,绝大多数人弄不好终生都在第二个状态与第三个状态之间反复穿梭:
要么你行我不行;
要么我行你不行……
根源就在就在于:处于第二种状态和第三种状态的人,着实见不得别人「的」好。作者在见不得别人好中间加了“的”字,解释了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他说“见不得别人好”,这里的“好”是整个状态,包括“变得更好”。而“见不得别人的好”,说的是“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好的地方”。虽然对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同时也有好的地方。
但是因为有那些不好的地方,所以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被掩盖,就是我们说的“见不得别人的好”。
加上一个“的”字,我们的注意力所处的地方就不同了——主要意思是,别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罢,但我们应该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好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优点、那些好处,只不过是被我们自己的“有色眼镜”掩盖了而已,无论我们自己是否看到,它们都存在于那里,它们就是在发挥它们的作用。
处于第二和第三种状态的人,因为见不得别人的好,所以总是错放他们的注意力。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双重标准:
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错」与「不好」;
看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对」与「好」或者「更好」……
于是,大多数人就这样自断了“后路”——永远停留在第二个或者第三个阶段里,反复穿梭却无法突破,永远不可能进入最后一个状态。
第二点论证过程:作者用自己的经历作了介绍,他说自己花了14年才真正达到第4个人生阶段,为什么这么难呢?给出答案是:你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作者主要指金钱方面)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必再主动费心去比较了。否则,你还是像所有正常人一样,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到“证明自己”上去——并且常常“用力过度”乃至于“姿势走形”更糟糕的是你动不动就“演砸了”,乃至于还要花时间花精力躲到角落里“舔伤口”,或者“硬着头皮死撑”——反正无论哪一样都不是有利于成长的事儿。但是达到第四个阶段好处很多,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更为惊人的是,由于你能更多地、不断地看到别人的好,你所身处的世界的的确确比原来要美好太多了……,因此,我们必须要达到第四个阶段。
第三点论证过程:如何挣扎的达到第四个阶段。
你得主动应用元认知能力,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成长上。
具体方法是:每当你发现自己正处于第二个阶段,或者第三个阶段,或者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穿梭的时候,启动你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不对……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
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与「不好」之上;
若是我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儿做对了?哪儿做得很好?以便我能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总有些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比较,最终发现当下的自己就是不够OK,这时就要启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即便是要比较,也应该比较未来,而不是当下……
我们当下的任务其实只有一个:成长——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其实是无论如何都不怕比较将来的……
作者进一步解释说,这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几乎是唯一靠谱的方法论——绝大多数人都还在“尚未被这个世界认可”的状态,所以,仅凭“心态”是不可能调整明白的,“修养”这东西,又不是想想就有的,所以,若是真的有工具,那只能是我们的那个“我们原本都不知道它存在”的,靠我们自己“不断刻意训练”才逐步获得逐步加强的「元认知能力」了。
三、逻辑如何
本文的逻辑结构是在讲怎么对待别人的好,作者讲了四个阶段,谈了我们大多数处在哪个阶段,也就是现状,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第四个阶段才是最好,有哪些好处,我们要如何才能达到?道理讲的很清楚。
这么一个概念如果放在我面前,我可能直接说哪个阶段好,我们要如何做才可以到达,具体讲一些要有好的心态,修养之类,具体操作性并不那么有用的东西。至于我们大多数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会处在这一状态,可能就不会讲了。
四、我的联想
第一,“见得别人的好”是一种好的人际交往方式。我个人认为本文本质上在讲人际关系,当你能够发现别人的好,自然而然你就很好的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你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我很好,你也很好。当你有这样一种心态,你必定是一个不被讨厌的人,而且你的世界是好的,是美好的,人际关系自然就好
第二,“见得别人的好”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者表明了,“见得别人的好”的好处很多,比喻你会从你不喜欢的人那里学到东西,你看每个人都是好人,你都能找到你要学的东西,那么,你还愁自己学不到东西吗?
第三,只关注成长,挣扎的向第四阶段前进。
作者向我们描述了第四阶段的美好,但是要想达到第四阶段,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我们容易陷入比较之中,唯一的方法是主动应用元认知能力,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成长上,这样,你才能自动避免与人比较,要比较也是自己与过去相比,每一天成长进步才是重要的,调整聚焦好自己宝贵的注意力,把“别人的好”自动成为你的学习样本和教材,这一过程当然没那么容易掌握,但是,只要你元认知能力足够强大,就是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