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终于把《南怀瑾说道》这本书看完了。整本书分八个章节。
第一章节是南怀瑾先生谈道学中的为人处事。
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勤劳。做人成功与否却不仅仅是善良所能左右的。还在于是否懂得处世哲学。古往今来,那些功成名就,受人爱戴的圣贤们都是深谙处世之道的人,他们懂得什么该坚持、什么该舍弃;以及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舍弃。因而常常能事半功倍,无往而不利。道家文化中包含着最实用的为人处世哲学,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平稳和长远,不妨通过吸取道家文化精髓来学习圣贤们的处世方法。
曲则全,枉者直。
为人处世,善于运用巧妙的曲线,只此一转,便事事大吉了。
宠辱面前,谁能不动心。
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如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真修养,一旦得意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有惊震心态。甚至有所谓得意忘形者。
持而盈之,不争故无忧。
寡欲、知足,就此安于现实,便是最好的解脱自在。
操守也,濯足浊流人自清。
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阴是暗,偷偷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才是阴功,真正的阴功才是真正的积德。
内直外曲,成而上比。
外面圆融一点,和人家接触和睦一点,里头还是修我的道。
名与身孰亲,德与亡孰病。
人生的历程就是这样,要在恰到好处时知止。
功成,名遂,身退。
如果仔细观察天道。日月经天,昼出夜沉,夜出昼没,寒来暑往,冬去秋来。都是很自然的“功遂、身退”的正常现象。
大智若愚,智者的生存之道。
世界上最高的东西,是很难讲清楚的。最世俗的东西,反而是大家最喜欢的。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修口德,就要先远离高谈阔论,不对他人评头论足,真诚待人,与人为善,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
真正的强者,以强示弱而胜。
水是天下最弱的东西,没有骨头的。但是一滴两滴,不断地滴下去,滴了万年,最硬的钢铁也被水滴穿了。
第二章南怀瑾谈道学中的修身养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有人说:“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是自己的修养不够。”事实确实如此。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是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人的身心达到的境界越高,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东西就会越少,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只局限于工作方面。一个人的修养才是大家关注的首要素质。那么若想在人际交往中受人欢迎,就要注重修身养性。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
高明的人,先要自知,然后才能知人。
轻诺者,必寡信。
观察一个人,如果是轻诺者。此人多半寡信。
上善若水,求教于水的人生艺术。
一个人如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志刚、致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自我超越,摆脱世俗的枷锁。
要做一个自我超越的人,就必须摆脱世俗的枷锁。否则很容易为名利所困,名利所困是很难解脱的,这是事实。
人不尊己,危辱及之。
一个人活在这个社会世界上,不受人尊重是危险的,也会遭致耻辱。
学会专注,意之所属着其行。
心理作用专注于某一件事上。就表达在你的行为上,从你的行为上就看得出来。
守静持重,乃立身之本。
志在圣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恐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的责任感。
人生境界有大小:小知不及大知也。
如果一个人没有眼光,气度,就会看不远,那他的前途就有限。
第三章南怀瑾弹道学中的人情世故: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其实也是“人情之邦”,生活在这个国度,对人情世故的要求很高。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家庭背景多强大,若不懂得人情世故,就很难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尤其是步入社会之后,失去了父母亲人的庇护。不懂人情世故就会尝尽世间冷暖,多走很多弯路,聪明人会利用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规则及常理。在各种各样的情势下,让事情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想做生活中的智者与强者,就要懂得人情世故。
所谓生存,先存己而后存人。
先能够自救,自己先站起来,再扶住别人站起来。
保持判断力,有些赠予不能接受。
人生处世。这个钱该拿、不该拿,要有高度的学问,高度的智慧。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道德也有它的标准,也有它的做法。你超过了这个范围,道德就变成了不道德,或者是非道德。
谨而言,慎而行。
我们做一件事业,做一件事情,自己要再三考虑价值在哪里,它的影响在什么地方,这就是《列子》说的“知持后才可以言持身”。慎而言,慎而行。
善言无瑕,滴水不漏。
真正话说得好,毫无瑕疵,就没有一点毛病可挑剔,没有一点可责难的地方。随便哪一句,都合乎情合乎理。
言多语失,多言数穷。
只有中心虚灵常住,不落在有无、虚实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屈曲一边,了了常明,洞燃烛照,这便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关键。
君子之交,亲疏有度。
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来往,平常很平淡。但这并不是说冷漠无情,碰到困难,或生病之类的事,他就来了。
人情值千金:不可不懂得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不是简单的圆滑处世,不是假意的虚伪逢迎,不是单纯地屈服于现实。而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第四章南怀瑾说道学中的领导艺术
不盈不满,雅量容天下。
南怀瑾先生博学多才,深谙帝王制衡之术,对现代领导学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关于做领导的艺术。他能够“站在圣人的肩膀上”,举一反三,敏锐地指出,古往今来上层领导在带团队工作的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及必须拥有的品德。学习本章内容。对照圣贤们治国的谋略,分辨自己存在的错误,找出自己与圣贤们之间的差距。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筹帷幄,统领大局。
贤者用人,故智尽而不乱。
创业,做个领袖,成功的难处在哪里?在知贤,认得人,这人是不是人才,要看得准,拿的稳。
说话,高位者的必修课
一个人做一件事,讲一句话,就像是自己的第二生命。因为大家都看到他的影像了。
精明能干就能成功吗
一个太精明的人,学问很好,永远是帮人家当手下的,不会当上老板,因为太精明。
开拓眼界,由观身到观天下。
生命的道理是“以身观身”。从自己身体里面的道理来观察自己。找出一个真理,所以重要的是在一个“观”字。
不尚贤,则民不争也。
造成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变乱。在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当中。最大的乱源,便是人为的人事问题。尤其是主政或当政的人都是小人而非君子。那么天下事,不问便可知矣。
名利上,不争天下先。
实际上,圣人的不争。是对于利益不争。利益由别人先得,坏事别人不要去,由他先面对。
善于识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界上常常有千里马。但是有些千里马一生被埋没,因为没有伯乐。
不出户,而知天下。
一个智慧真正成就的人,不必出门,就会知道天下的事。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为什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呢?是告诉我们,处理大事要特别小心,要慢一步,不能匆忙大意。
以柔克刚,天下莫柔弱于水。
一个人如果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第五章南怀瑾弹道学中的无为之道:
道之本性,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顺应自然,清净无为,因而无所不为,花开花落,草木荣枯。月圆月缺,寒来暑往,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若人们顺应大道,不做超越自然的徒劳之功。他们就能根据自己原本的生命轨迹去发展,自然可以达到自化的状态。所以,人若想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在今后的生活中顺风顺水,无所不为,就要懂得道家的“无为之道”。
道法自然,无为及自然。
自自然然就是道。若不如此,便不合道。
道之本性,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做事的时候,有远见,有计划。事先准备妥当,所以临时不会慌乱。
所谓“无为”,至人无己,圣人无名。
无功之功是为大功,如同太阳一样,永远给天下光明,而不需要任何感谢。
道的最高标准,绝顶聪明,绝顶痴。
如果一个人有某一专长,某一个最高境界。它会挡住一切。所以到了最高处,就像禅宗经常标榜的如珠子走盘,他没有一个方所。没有一个固定。它一无所知,因此无所不知。
道并行而不悖。
所以得到的圣人,晓得形而下有是非。是非是绝对的,只有调和它。中和了。在人道,在形而下就好多了。
隐士文化: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
中国文化精神中。隐士派不同意主意的思想。始终在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中其很大作用。
大道无为,无为而治。
一个真正好的政治领导人,做到了真正的无为而治,具有道德的成就,则不必要去管理,人民自然就被感化。
天下有道,故知足之足。
要人类社会真正和平,必须人人反省,人人都能够知足。
第六章南怀瑾谈道学中的养生智慧:
凭虚御风,栩然蝴蝶。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认为,传统文化与中医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尤以道家和中医的渊源最深。可以说道家的“阴阳五行”就是中医的核心理念,道家“清净无为”的主张和中医“恬淡虚无”的倡导基本一致,而道家的“人法自然”就是中医“顺应天时”的依据。此外,就连中医的一些重要养生保健技术和治疗原则,都是从道家的养生方法上转变而来的。因此学习道家的养生智慧,亦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祛病延年,有道可修。
一个人为自己长生不死而修道。这是表示人性自私心理极度的发挥。
静的艺术:致虚极,守静笃。
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
五味、五色与五脏。
学中医,用中药要懂得五味、五色同五脏的关系。绿色入肝,红色入心,黄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酸味入肝,甜味入脾,苦味入心,辣味入肺,咸味入肾。
养生至简:睡眠养生,少睡不困,
人的睡眠与宇宙法则、地球法则、意境阴阳的道理有关。
有些梦境能预示疾病
梦是个很深的学问,同医学、心理学、脑以及神经科学都有关联。
经脉对照天时。
子时是第一个时辰,一天十二个时辰,就是中国古代宇宙运行的一个规则。
学会笑,以自得为攻
讲到乐观的人生,那是非常重要的。
身病易治,心病难医。
一般医生能够治身体的病,却不能治心。
阴阳四时,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根本。
顺着这个四时的变化,则不会生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看起来没有功劳,其实功劳最大。
无怒,夏季养生之道。
心理上对人、对事宽容,不要有怨恨的心理。
精与魂,藏肾肝。
中医所讲的人体跟天地连起来讲,人生就是个小天地。
第七章。南怀瑾谈道学中的生活哲学:
体性报神,以游世俗之间。
生活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话题,是对人生的一种多方面的诠释。不可否认的是,人活一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那样的麻烦。进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情绪。而此时不懂生活的人会压抑它否定它。让自己在痛苦的泥沼里越陷越深,懂生活的人则会承认它、接受它,进而采取合适的方法疏导和管理它。让自己重新回到开心舒适的状态,道家的生活哲学就是教我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智慧,是聪明人的必修课。
因缘有命,随缘世事无挂碍。
人生除死无大事,死是最大的问题。生死的问题看空了,顺其自然,自己就不会被后天的感情所扰乱了。
人生的舍与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财运跟舍有关,小时候就比较大方的孩子,长大后多有钱。
爱与被爱。度在身,稽在人。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讲话做事,都看在别人眼里。
生有涯而知无涯。
学问到了最高处,把所有学问丢光,这是高明人。
喜怒哀乐,心态也,情态也。
“喜怒哀乐”是情态,情绪的作用。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善也不住。恶也不住,把是非善恶毁誉都“化”掉。那就可以“相忘于江湖”,相忘于天地了,也没有觉得人生不人生,连生死都忘了。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
生是一个变化的现象,死也是一个变化的现象。得到了这个生命,这个形体。也无所谓约束;失去了这个生命,这个形体,也无所谓悲哀。这就是中国道家所谓的自然。
第八章南怀瑾谈道学中的生命真谛: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往今来,在人们眼中,“生死”都是天底下最大的事。当新生命诞生时,大家欢呼雀跃。当生命走到尽头时,大家则悲痛欲绝。然而。在道家看来,世间万物都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人也只是到在世间演化的具体载体。所以人的生命与其他万物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只是宇宙万物在演化长河中的一个小片段,生与死都没有多大差别,活着并不是什么乐事,死亡也并非一定是坏事,真正超脱的人应该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福祸相依,处之泰然。
一个人正在得意时,就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开始。而失意,却正是得意的起端。
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有道人的生命情调。
动的哲学:动之,徐生。
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的来,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
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得道的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世,去掉自我人为的自私,把自己假相的身心摆在最后。把自我人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样,不值得过分自私。
止的人生: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要认识自己,必须把心中的杂念,妄想静止,才可以明心见性。
难做于易,大作于细。
不论任何事看的容易的话,反而困难。
有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论是出世之道,与入世之用,必须切实明白道在“有无”之间的窍妙。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一般婴儿的心理。是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善恶观念,没有好坏观念,没有香臭观念。不论坏人好人来逗他时,他一样都笑。因为婴儿没有后天的分别意识。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一切万物都是自然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