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能源新赛道!中国率先起跑

科技日报讯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近日刊发一项颠覆性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块氢负离子原型电池,实现了从原理概念到实验验证的跨越。这块看似普通的实验电池,首次放电容量高达984毫安时/克,成功点亮LED灯,标志着能源存储技术迎来全新突破,有望为大规模储能、储氢等领域提供全新的"中国方案"。

 

01破解世纪难题:氢负离子的"囚笼"策略

氢负离子(H-)被称为"最小阴离子",具有极高的电荷存储密度和反应活性,理论上是最具潜力的能量载体之一。然而,这类离子在自然界极不稳定,如同难以驯服的野马,科学家们长期未能找到合适的电解质材料来约束其行为。

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研究团队独辟蹊径,创新性地采用"核壳结构"设计理念。就像为活泼的离子建造一个安全的"家",他们用氢化钡作为外壳,包裹住三氢化铈内核,成功研制出兼具高离子电导率、低电子电导率和高稳定性的氢负离子电解质。这一巧妙的材料设计,解决了氢负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失稳、分解的关键技术瓶颈,为新型电池奠定了材料基础。

 

02实验室里的奇迹:从原理验证到实际应用

 

基于突破性的电解质材料,研究团队成功组装出氢负离子原型电池。实验数据令人振奋:首次放电容量达到984毫安时/克,充放电循环20次后仍保持402毫安时/克的容量。

为进一步证明其实用价值,研究人员搭建了叠层电池,将输出电压提升至1.9伏——这个电压足以点亮常见的LED灯珠。虽然看似简单,但这个发光的光点象征着氢负离子电池已经具备了为电子设备供电的基本能力,完成了从理论概念到功能验证的关键飞跃。

与现有锂离子电池技术相比,氢负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材料成本和安全性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特别是其电极材料主要采用相对丰富的稀土元素,避免了锂资源短缺的潜在风险。

 

03能源新纪元:未来应用前景无限 

氢负离子电池技术的突破,其意义远不止于又一种新型电池的问世。专家指出,这可能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储能技术路径,在三个重要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大规模储能领域:氢负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特性,非常适合用于电网级储能,解决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促进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

储氢技术领域:该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固态储氢方式,相比传统高压气态储氢和低温液态储氢,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能更高的存储效率。

移动电源领域:未来随着技术成熟,氢负离子电池可能为新能源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提供更安全、更持久的动力支持,改变现有电池技术格局。

这项突破也彰显了中国在能源前沿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活力,表明我国科学家正从跟随模仿向原创引领转变,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贡献中国智慧。

实验室中那盏被点亮的LED灯,照亮的不只是实验台,更预示着能源存储的全新可能。从锂离子到氢负离子,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可能开启一个全新的能源时代。随着这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未来我们或许将用上更安全、更高效的新一代电池。而这颗创新的火种,已经由中国科学家率先点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